摸着石头过河,自力更生过技术关
苏联撕毁约定停止对中国铀矿普查勘探给予技术援助,撤走专家,停止供应中国的钻机设备、坑道通风设施等后,铀矿普查勘探工作陷入停滞状态。关键时刻,国家提出“自力更生过技术关”“摸着石头过河”等指示。面对重重困难,铀矿勘查队伍决定通过自力更生克服一切生产难题,全体人员即投入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力更生的“战役”当中。
20岁出头的唐世君,从北京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是分配来的大学生。她中等身材,短头发,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漾着青春的秀气与活力。她工作勤奋,胆大心细,技术越来越娴熟。当时,按照工作规范,进行矿床储量计算时必须在坑道中采集矿层样品送实验室进行物理、化学分析。矿层取样完全依靠人工刻槽,工作量非常大。尤其是在金银寨这样的矿区,矿层含矿硅化带硬度大,即便是熟练的取样工,有时凿钝几根钢钎也取不到一个肥皂盒大小的样品。同时,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矿样的物理化学分析只能送往长沙进行实验分析,往返往往需要一个月,费时费力,影响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技术部门根据国外理论,决定在金银寨矿床用辐射取样的方法代替刻槽,用放射性方法代替石蜡法、全港法测量矿石体重,用炮眼法代替模型法测量射气系数等三项试验。这三项试验需要在停止工作后的坑道进行,如果这样的话,生产势必就会受到影响。唐世君接到任务后,为了不影响生产,决定在旧坑道进行试验。旧坑道的通风、照明等设施都已经搬离,里面不仅漆黑一片,还面临着缺氧、吸入有毒有害的氡气、陷进暗井等危险,有的地方还有齐腰深的积水。唐世君却无所畏惧,她跟几个年轻人一道,不顾个人安危,仅靠着手电筒的微弱之光,在坑道里面连续奋战三个多月,取得了数以万计的试验数据,确保了试验获得成功。从此,工人用上了新的技术方法,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为矿床储量的计算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唐世君和她的同事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全国铀矿勘查系统得以推广,为国家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当时,金银寨矿区使用的钻机都是苏联提供的手把式,机械性能差,立轴钻杆上的水龙头用不了几个小时就漏水。工人不得不停钻进行修理,如此反复,不仅浪费时间,还整天一身泥一身水的。更要命的是一旦漏水量大,水压小孔底烧钻,只得停钻修理,严重影响工作进度。青年钻工罗东海初中文化水平,聪明好学。他从旧水龙头开关得到启发,找到了立轴钻杆上水龙头漏水的问题所在,修配车间按照他提供的意见进行改进,不仅解决了这一恼人的问题,还把水龙头的重量减轻一半,受到大家的赞扬。
苏联的手把式钻机在立轴上伸出一个长长的给进把,钻孔钻得深了,钻杆承受的压力加大,给进把就会被扭断。这时如果不注意,给进把反弹起来就容易伤人。已经有两名工人被伤成重伤,其他工人都提心吊胆。上海来的机修工人曹洪森根据葫芦齿轮的工作原理,把原来的手把改装成类似于汽车方向盘的大圆盘,工人操作时可以站着,也可以架一个高凳坐着,既安全又省劲,深受工人欢迎。这项技术革新成果被推广到全国铀矿地质系统,曹洪森的事迹也被《当代中国核工业》一书记录。
苏联专家撤走后,也停止了对我国铀矿勘查所需原材料的供应。烧电氧焊没有了乙炔,打钻的钻头没有了合金,打坑道没有了通风设备和水针管,这些问题日益影响了勘查工作的进度。从武汉调来的罗南凯,把这些问题作为搞技术革新的方向,与修配厂的工人一起钻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解决了坑道打风钻用的合金钎头、风钻机针机、乙炔氧气桶,成功炼制了钢砂,保障了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开展摸着石头过河,自力更生过技术关,中央地质部中南三〇九队第十分队终于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他们攻克了安全操作防护关、自动控制关、设备维修关、原材料供应关、化验分析关,取得了钻机自动操作盘、钻机水龙头、坑道支架、氧焊条、煅烧、风钻水针管5项技术革新,先后解决了超过20个技术难题,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赢得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