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苦攻大难拼命为国找铀矿

吃大苦攻大难拼命为国找铀矿

在金银寨铀矿勘探作业,钻探队异常艰苦,使用的一些钻探设备是从苏联进口和国民政府时期从日本购买遗留下的。由于对机器设备使用技术不熟练,加之矿区地形复杂,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卡钻、垮孔、埋钻等问题。有时处理一个垮孔事故,需大量的黄泥,工人连续奋战几天几夜累得筋疲力尽了,垮孔问题还不一定能处理好。报废钻孔的现象也时常会发生,有些钻孔已钻进了180多米,就因为埋钻等事故使得前面的工作前功尽弃。每每出现这些问题,矿区的工人都心急如焚,有些更是伤心落泪。

一次,一台钻机突然出现卡钻事故。机长朱富堂虽然尝试了各种办法试图排除故障,但这种又粗又大、又重又笨的苏制设备根本不听使唤。30多个小时后机器仍不能工作,急得朱富堂和工人在大冷的天气依然满头是汗。第三天苏联专家赶到之后,主任钻探师E·H.符道洛夫提出用人工打吊锤的方法解决。这种办法是苏联人首创,但工作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当时已是子夜时分,100多名工人和其他苏联专家闻讯后纷纷起床,一时间挤满了通往机台的小路。“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的叫喊声和“中国达瓦伊!”“中国达瓦伊!”(俄语,中国加油的意思)的叫喊声响彻夜空。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凌晨5时许卡钻事故得以处理完毕。当钻杆提升时,“乌拉!乌拉”(俄语,胜利的意思)的欢呼声和掌声再次响彻夜空……

山地坑道工人付出的劳动也同样艰辛。在金银寨天堂和棉花岭工地,两个作业中的掘进队约定开展竞赛,六号坑道工长朱顺波带领工人掘进到90米时,坑道顶部突然出现坍塌,大量的岩石滚落下来,将洞口和机器全部埋住。苏联坑道专家F·H.维斯达科娃(女)进入坑口观察后建议:坑道报废,推倒重来,从另一个侧面再行施工。但物探师JI·M.达吉什维里和中国副大队长马枫、掘进队长李颜朝坚决不同意,因为还有30米就是矿带。于是工人就地砍下圆木,用松木支柱、杉木架梁,在岩石随时都可能滚落的坑道里,冒着生命危险一米一米地向前突进。终于,在20天后排除了险情,将坑道掘进到了终点。

八号坑道的坑长潘子和带领工人顽强奋战,当掘进到80米时,一股水温高达43摄氏度的大流量温泉水突然涌出,顿时淹进了巷道,当时距离终点还有50米,坑道积水达1米深,工人硬是穿着短裤、光着膀子、冒着高温,在满是雾气和过膝盖的热水里坚持作业,有些职工晕倒在坑道里,被扶出坑口,吸点新鲜空气,苏醒后又不顾一切地往坑道里跑。有些职工上完白班,又上晚班,没有完成当天生产任务指标就不出坑道。行政人员和食堂炊事员见此感人情景,纷纷提出“馒头送到口,油条送到手”的服务措施,更加激励了坑道工人的斗志。

八号坑道坑长潘子和的女儿潘风芝暑假返家,她一心想见见朝思暮想的爹。当她拿着证明通过一道道岗哨,千辛万苦来到坑道口,看到一个光着膀子、浑身灰土、带着简易防尘口罩的“黑人”时,一时竟不知所措。倒是眼前的这个“黑人”叫出她的名字,她仔细辨认才发现这就是她日思夜想的爹,她扑在爹的怀里放声大哭,积攒了许久的思念、委屈,见到亲人受苦的心疼,都在这一刻化成泪水,奔涌而出。回家后她抽泣着对母亲说:“我爹不是在上班,是在拼命……”

巾帼不让须眉,贺成萃和其他10名职工的家属组成了娘子军。她一大早就把尚在哺乳期的小孩往箩筐里一放,请邻居看管后,就投入坑道帮忙运送矿渣、推矿车。紧张的劳动、浑浊的空气,让她们感到胸部发闷,眩晕阵阵,不得不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两腿发软,但她们仍然艰难地坚持着,不肯停下手中的活,依然用手扶着矿车,喘着粗气,不停地装车、推车、卸车。

1958年初,“大跃进”时期,矿区提出了“千米钻机,万米队”的口号,工人纷纷响应,个个奋发图强、争当先进。勘探队成立了“五四”青年突击队、龙虎队、上游队、娘子军班等开展劳动竞赛。钻探工人没到上班时间就早早地来到机台,掐着时间分秒不差地接班;开孔班钻机出现卡钻事故,不等苏联专家过来处理,工人便拿着锄头、铲子深挖四米多将钻头取出。工长朱顺波为了加快掘进速度,索性把铺盖搬到坑道口交接班房指挥作业,“五四”青年突击队组长尹诗成连续三天不回宿舍,硬是创下了一天15米的进尺速度。除渣班的工人为了争夺好成绩,在坑道放炮后灰尘没有散尽的情况下,就冲进巷道里除渣,有些人为图省事干脆脱掉简易防尘口罩,光着身子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