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灵的红军烈士陵园
2021年5月18日下午,我们重走长征路退耕还林还草看中国主题采访组一行从重庆市城口县赶到四川通江县后,即来到位于县城文庙街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
1932年12月至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就设在这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王树声等在这里运筹帷幄,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指挥调动红四方面军各部队为保卫苏区、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与敌军展开了一次又一次殊死的战役战斗,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工农红军军史上的光辉篇章。
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内,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看到当年红军指战员使用过的实物——枪支、油灯、图片、图表、史料及部分复制品、人物雕塑。80多年前红军在通江浴血奋战和川陕苏区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以及苏区老百姓给红军捐粮、编织草鞋的一桩桩一幕幕不断在我的脑海中再现。
据讲解员介绍,纪念馆从2008年对外开放以来,全年开放天数在310天以上,每年前来学习参观的人数都在增加。2017年,参观的人数超过70万,今年全党开展学习党的历史活动,参观学习的人数将会突破100万。
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让千千万万的后来人,经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应当成为华夏子孙世代相传的法宝。
5月19日上午,我们来到位于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王坪村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军事委员会为纪念牺牲的战友,决定在这里修建红军烈士陵园。这也是当年由红军为牺牲的战友修建的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陵园牌坊、英勇烈士墓碑、红军烈士集墓、无名烈士纪念园、英烈纪念墙、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总医院旧址、川陕苏区党的群众工作陈列室、“赤化全川”石刻标语、大城寨遗址等12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有1800亩,三面被长满松树的群山簇拥着,庄严、肃穆。
站在铁血丹心广场上,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主题雕像,由19名人物组成,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苏区人民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将士英勇杀敌和医护人员战地救护的场景。镌刻在左边的远山山崖上的“红军精神万岁”白色大字十分醒目。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红军烈士墓碑前向长眠在烈士陵园的红军烈士敬献了花篮并默哀致意!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战斗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历经的大大小小的战斗数百次,牺牲的红军将士遍布川陕苏区的崇山峻岭,仅通江就有53处散葬的红军烈士墓。为了能够集中缅怀为革命胜利而献身的红军英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2012年通江县将散葬于全县23个乡镇50处17225名红军烈士的遗骸集中迁葬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新建的无名烈士纪念园。
湛蓝色的天空洁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温柔的阳光倾情地洒在陵园绿茵草地上。当我们仰望长眠在陵园的25048名红军将士那镌刻着红五星的白色墓碑时;当我们站在总长有102米、高5.9米的英烈纪念墙前,仰视着刻录在黑色大理石上7800多名在通江战斗期间牺牲的红军将士姓名时,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些烈士分别来自12个省、49个县,其中有军职干部9人,师职干部42人,团职干部152人。他们当年可都是在生龙活虎的年龄,为了崇高的理想与信仰,为了贫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此时,面对长眠在红军烈士陵园的先烈们,回眸那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安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更加努力工作,以告慰先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