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自然永远都是宽宏大量的,总会善待彻悟后善待它的人们。
雨后放晴,江水与天色是一脉的碧绿。我在市区伏龙洲岛的亲水岸边,弯腰轻轻捧起一把清清的漓江水,轻轻地淋在脚旁茵茵的绿草上。此时此刻,那一种从未有过的将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渴望竟是如此热烈。
“下了几天的雨,你看看这漓江的水色依然这样清澈,说明漓江市区段沿岸生态系统的离浊澄清功能正在恢复,随着漓江岸线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的持续加大,护蓝增绿的效应正在显现,让漓江水进城清,出城也清的目标正在一步一步走近。”自始至终参与伏龙洲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桂林漓江旅游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的杨工程师那喜滋滋的神情,让我感受到桂林人对漓江特有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对漓江生态修复的热情。
伏龙洲岛是个江心岛,地处漓江桂林城区段。
伏龙洲岛生态修复项目规划用地82502.97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8700万元。项目于2018年4月鸣炮开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敷设雨水、污水管道,设置地埋式污水提升泵站为内容的污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种植植被、修护河岸线为内容的景观岸石间种水草及植被修复工程;以就坡造势,加固生态堤岸为内容的水土保持工程。配套服务设施工程包括岛区内园林道路、亲水平台、节点小品、标识标牌及景观桥梁等。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这条绿色轴线,因地制宜,空间布局合理、多样性植物混种共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伏龙洲岛生态保护和修复,用的是实招硬招。
首先通过易地安置的方式,将岛上原住居民23户共137人,搬迁安置,拆迁房屋19栋,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在这里,有必要说说伏龙洲岛的居住环境和全岛的面貌:长期以来,居民在洲岛上生活和经营鱼餐馆,建筑杂乱,捕鱼的、货运的、摆渡的机排乱泊岸边,网具乱挂在江边的木屋竹棚门前,菜地上一坑坑或一堆堆的农家肥臭气呛人,生活污水、餐饮经营污水直排漓江,生活垃圾随意丢弃,随水漂流。雨季一来,菜地上一坑一坑或一堆一堆的松土,化成污水浊流,源源不断注入漓江……城市饮用水源安全受到威胁等这一切困扰,都随着2019年12月项目的竣工被彻底终结。
“全岛搬迁,永远离开祖祖辈辈生活了六代人的家园。故土难离,特别是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根本就不是搬迁补偿的问题,是割舍不断的故鸟恋旧林的故土情。我们是以情换情做说服工作的。岛上的居民都与我们有一种特别的亲情,由于伏龙洲岛地处江心,每逢汛期我们都会上岛布置防汛抗灾工作,特别是大风大雨的时候,我们到岛上防灾抗灾,日夜与他们在一起,建立了很深的亲情,有亲情就有信任……从说服到全部搬迁,用了一年半时间,其间的酸甜苦辣,不是其中人不知其中味,真的让人慨叹,但说句实在话,能为漓江生态修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真的很让人欣慰”,社区副主任蔡海兰站在曾经的烂泥塘,而今已造了景观花圃的旁边,用一种抚今追昔的慨叹和欣慰语气,不紧不慢地对我述说。
是啊,漓江生态修复,平民在奉献,政府更是担当作为。据杨工程师介绍:“园林道路采用‘海绵生态城市’的施工工艺,结合实际情况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环保、节能、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基础采用透水砼加地被种植,人行道全部采用无砂浆铺贴,硬化地面与天然地面是貌似神也似。植物品种选择依据地理环境选择、调整,根据岛区每年被大小洪水漫浸6— 8次的情况,优选耐水速生乔木,如黄褐榕、水杉、柳树、乌桕等共1500余株。临水岸线主要种植花叶绿竹、翠罗莉等共3000余株耐水植物,在地势较高处以组团式种植色彩多样的灌木,如樱花、桃花、玉兰等共4500余株,岸线砌体用1000余吨景观叠石,实现了景观与自然生态的高度融合。”
此时,竹影摇风,阵阵绿叶和鲜花的芳香扑入怀来,让人顿感清静幽雅。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现今我身临其境,渐渐地神思迷醉了……居然就痴痴地想,皓月当空的夜晚,在水声潺潺的亲水岸上,有一位绿衣白裙的少女,持小提琴一把,深情地为我演奏《绿岛小夜曲》。
……继续漫步树绿竹翠招摇更兼花烂漫的伏龙洲岛,举目皆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生机盎然的园林水墨画。绿树翠竹成了小鸟天堂,几十种鸟的欢歌笑语,融进清流撞击岸石发出的风铃般的响声,融进清新过滤网似的风轻轻拂动树叶的沙沙声,混合成“百鸟朝凤”曲一般让人亢奋、让人心舒神爽……
几棵原生的参天古树,枝繁叶茂中,悠长的或短促的,婉转的或清脆的鸟叫声一如时疏时密的雨点。我们坐在古树下的一块铁灰色的景观石上,原先的岛民黄岗,拉家常似的给我讲述伏龙洲岛的前世今生。他六十有余,是20世纪80 年代初返城知青,原先在岛上当菜农,后来吃上旅游饭,利用自家房屋开鱼餐馆致富,多年前在市区买了商品房。说起搬迁,他回眸望向不远处清流悠悠的漓江,情也依依言也依依:“新中国成立前,岛上全是泥砖木结构的房屋,每逢汛期男女老少彻夜不眠,眼巴巴望着洪水漫上岛岸,涌入房屋,担惊受怕……新中国成立后,是党和政府帮我们建了钢混平房。借了桂林旅游业发展的东风,岛上居民大多开办鱼餐馆,生意红火,钱袋子一日比一日鼓。但是,岛上的环境却一日一日地差了起来。每每望着岛上的污水和杂物直接排放或丢落漓江,望着岸线被洪水一点一点冲擦掉,望着曾经丰美的水草一丛一丛在浊水中消失,我的心也会抽紧,也会忧虑,这是真心话。所以,政府启动伏龙洲岛生态修复工程时,我是第一个鼓掌支持,也是第一个带头搬迁的。伏龙洲岛建生态公园,就当是我们全体岛民给漓江、给公众、给子孙后代一个绿色的奉献。”
黄岗虽然是一介平民,但所言所做却是一种寸草报春晖的境界。
感叹中,我油然地想,清清漓江水长流,长流的清清漓江水,会记住伏龙洲岛上曾经的23户137名居民以感恩之心支持漓江生态修复的倾情奉献。
致敬为漓江生态修复付出的桂林人。
伏龙洲岛生态修复工程的完工,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新景区的绿色重塑,更是桂林城区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中心城区添加一片绿肺,它与即将实施的桂林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区生态系统工程——蚂蟥洲、訾洲、大小洲构成的“一江四岛”绿色长廊所带来的炭中和生态效应和文旅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信念愈坚,行之愈笃。
桂林,正在奋笔书写“生态大文章”。带着这样的感佩,我冒着时疏时密的小雨,走进桂林南边村国际泥盆-石炭系界限辅助层层型剖面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地。
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近似天然的人工铺造的路面石块上,泉水般汪在石块的凹处,清澈。边坡上的绿植,沾着雨滴翠翠地向上蔓生,与高处原生的灌木丛相连,融合成锦绣似的生态景象。山坡下,清淤后的污水沟,三面光两侧的护岸已经种上绿植,蛙鸣鸟叫,草木芬芳。清清的水流从苍绿的山间流下来,绕了个臂弯形的弧,又往不远处的青山间流去……
这是我走进桂林南边村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层型剖面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地第一眼所看到的情景。
来的路上,灵川县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给我讲述此地生态修复前的,却是另一番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村民采石建房,山体遭破坏,植被让雨水冲刷,连同泥土一起流入山沟……恶性循环之中,更多的植被消退,更多的泥土流失,成为漓江污染源。更多的山体石层裸露,巨大补丁样贴在渐渐消瘦的山体上。雨季来时,更多的污泥浊水逃亡似的往漓江方向涌去……
桂林南边村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位于桂林市灵川县定江镇南边村境内,属于世界级地质遗迹,距今约3亿6千5百万年,是大自然赐给中国的宝贵财富和自然遗产,也是漓江流域重要的生态遗迹,一旦破坏,将不复再生。桂林南边村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是研究地层形成年代和形成环境的重要依据,对地质基础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桂林南边村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于2019年12月10日开工,2020年7月15日全面竣工。
桂林南边村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保护与生态修复,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界碑设置及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道路、平台铺装、大门、地质长廊、标志碑、地层剖面简介景墙、石笼挡墙、木栏杆、排水等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
取石遗留的石坑回填泥土后种上的乔木已撑起绿伞,裸露的石头重新披上宜生绿植,与周边的原生草木共生,形成天然生态植被,郁郁葱葱地向人们延展生态的秀美……我在便道旁驻足,望着灌木丛中沾着雨滴的花朵,温和的风声雨声中,我仿佛还听到植物拔节的声音。
桂林南边村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地质遗迹保护区,通过生态修复,使地貌形态、古生物化石、核心剖面生态均获得重生,并与保护区标志碑、简介景墙相映衬,构成一个巨大的观景平台,更是地质文化的地标。如此,既提升保护区附近群众的地质遗迹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又实现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的双赢,更能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到保护区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地质变迁的神奇,促进地质科学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宣传和普及地质科学知识的良好场所,更是漓江流域生态廊道重要的一环。
细雨微澜落诗情。
蓝天之下,鸽子云之下,漓江岸畔,风,纯净中夹带着漓江水的清凉。碎步踏着被漓江水溅湿的青石板铺造的岸线步道,我走进藏在面值20元人民币的村庄——大河背村。
藏在人民币里的村庄,听着就让人怦然心动。
20元面值的人民币里,那幅绿水青山图那如诗如画的群山脚下,那一丛连着一丛浓浓的竹林里,600多户村舍就隐藏在其中。竹林茂密,遮掩了村舍。唯亲临此景,才能看到大河背村的真面目。
大河背村位于阳朔县东部的漓江段,与兴平旅游码头隔河相望。漓江深情依依地在此绕了一个长长的弯,让漓江畔的大河背村成为一个半岛。村子依山傍水,喀斯特地貌延绵而来而去,在村中在村背,天造地设般分布成奇特的自然景观,取景于此的20元人民币上的画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曾几何时,因为疏于保护,村庄旁的岸线由于常年受江水冲刷和渔排日复一日泊岸时的冲撞,原有的人工砌石护堤大部分已经破损得面目全非。村中原有的排污管道年久未修,大部分污水直排漓江……2019年,漓江管理委员会争取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资金500余万元,对大河背村450米岸线进行生态修复,修复面积15638平方米。在保持遗产地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同时,以为民办实事为出发点,结合大河背村半农耕半渔业的实际情况,取缔捕捞作业后村民“转型”吃旅游饭的现实需求,立足“景观自然、材料自然、工艺自然”进行设计施工,与村中的民宿、旅游服务、乡村游,以及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相衔接,同时,综合施策,进行污水治理、防洪护岸加固、景观工程建设和垃圾集中处理。
河滩上,用鹅卵石按自然成型铺造的滩体上,压上一层铁丝网,或疏或密的水生植物穿透石的间隙,从铁丝网眼中钻出,正在茁壮生长。再往上的江岸,景观叠石连成岸线,石与石之间,种上珍稀耐水树林,树干底部,圈起约一米高的铁丝圆形匝,匝里堆放鹅卵石,让一棵棵挺拔的绿树风来不怕雨来不怕,稳稳地为江岸撑起绿伞。连绵的绿茵,沿江岸的石缝和亲水滩岸弥漫……石、树、草,浑然天成,自自然然,相依相生,共兴共荣——没有机排声的鼓噪,没有汽油柴油的污浊气味,夕阳西斜时,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鸟翔鱼跃的野态构成一幅灵动山水画。
现如今,生态景观自然鲜活、人居环境宜居宜业、防洪岸线自然牢固。青石板步道融入自然景观、路旁的景观错落有致、水杉挺拔翠绿,岸线的绿色植物和鲜花相映成景,焕发出勃勃的生态脉动,如诗如歌……
说到生态修复效果,阳朔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股的廖股长格外欢欣:“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河背村是最好的诠释。据文旅部门统计,在实施岸线生态修复前,该村虽然是景区,但村容村貌颜值低,岸线破损严重,景观没升级,全年接待游客14万人次。按村庄多规合一规划和国土空间布局实施生态修复后,村庄宜居宜业,景区面貌焕然一新,风光旖旎的山山水水,半渔半农乡愁记忆的故园,被以生态的名义重新擦亮底色。花香引得蜂蝶来,2020 年共接待游客达31.5万人次,村民旅游收益同比生态修复前增长360万元,村集体增收40万元。”
大河背村为生态修复的付出,最终换来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推动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快。
依托修复后的岸线生态资源,大河背村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与资源利用良性循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路,又何尝不是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后,依托生态优势促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范例?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科学保护漓江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桂林人谨记牢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紧紧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进程创新示范区等,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凝心聚力,积极探索漓江流域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全面实施科学保护漓江六大工程,共147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919亿元,对漓江流域进行“重拳治乱、全力治水、综合治山、改革治本”的“四治工程”,让漓江在生态修复与保护中焕发更加朝气勃勃的“青春态”。
在保护漓江生态的同时,桂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把“绿水青山”的“颜值”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坚持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全力擦亮生态底色,打造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从扬帆启航,到加快建设,再到打造“升级版”,桂林城市发生了华丽嬗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带来的效益是立竿见影的。2015年以来,桂林接待旅游总人数从4469.95万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1.02亿人次,年均增长18.03%;旅游总消费从517.3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33.54亿元,年均增长18.98%。
更让人感佩的是,桂林,少了发展中急于索取资源的躁动,多了一份呵护生态的上善若水情怀。
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脚步迈进2020年底时,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重要平台”四大战略定位逐步实现,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只争朝夕进行漓江生态修复的桂林人,终于得到一份沉甸甸的丰厚回报。目前,桂林市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六个一流”要求,建设一流的精品景区、提供一流的旅游服务、培育一流的旅游品牌、建成一流的国际消费中心、形成一流的文旅体验、建设一流的康养基地。党政民一心,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撸起袖子加油干,持续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升级发展。
硬性保护和柔性修复,是笃定“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桂林人续写漓江生态春天故事的生花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