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援助莫相忘

7.人民援助莫相忘

5月10日上午7点半,我们在深圳康莱博酒店信丰店二楼吃早餐,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看到桃江静静地流过县城。我特意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下,享受着精美的客家茶点和明媚的阳光。

坐在我对面的是江西省林业生态中心副主任吴和全,他曾挂职赣州市于都县副县长,对赣州市市情十分熟悉。他说,赣州有两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靠近粤港澳大湾区;二是客家文化优势。赣州是客家人聚集区,而客家文化包容性强。他还说,赣州市林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上规模,做总量,现阶段开始考虑通过森林等动产抵押,努力盘活增量。

吴和全回忆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林业灭荒年代。那时在省内出差,到处童山濯濯,荒山秃岭。

他告诉我,造成江西省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土地革命时期反动派“清剿”烧山的原因;有新中国成立后大炼钢铁、农村烧柴的原因;有人口剧增、毁林开荒种地的原因……

到了20世纪末,党和政府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灭荒运动,十年绿化赣州,如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

吴和全介绍,江西省很早就开始探索退耕还林还草。1984年,江西广丰县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入手,以治坡保土为重点,做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决定,制定了“七五”期间治理发展规划,两年间退耕还林还草还果还麻面积1680亩。这一举措,比国家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整整提前了15年!

吃过早餐,我们离开信丰,前往此行江西的最后一站大余县。大余原名大庾,1957年改为现名。它与广东省毗邻。梅关古道和《梅岭三章》,是大余县的两张名片。

9点半,在大余县副县长刘鹏、大余县池江镇罗志静书记的陪同下,我们出发参观大余县池江镇陈毅旧居。罗志静30多岁,是出生在大余县兰溪村的客家女。她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陈毅等在这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形。

1936年春,陈毅、陈丕显同志来到池江镇彭坑村一带,常住周篮家,并在此召开游击队员会议,研究组织反“清剿”和开展统战工作事宜。周篮常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饭,购买物资,探听敌情,受到中共赣粤边特委领导和红军游击队的高度赞扬,1984年,陈毅同志旧居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彭坑村,我们参观了陈毅隐蔽的窝棚,访问了周篮的二儿子刘世华,了解那段珍贵的革命历史。

刘世华1935年生,今年86岁。1937年陈毅离开时他还是个婴儿。当年,他的母亲就用他来掩护陈毅等革命同志,可以说,他在襁褓中就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刘世华告诉我们说,那些年,陈毅与陈丕显等常在此召集红军游击队开会,分析形势,研究斗争策略,开展统战工作,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说起周篮,她的名字还是陈毅给取的呢!

1936年6月,陈毅腿部伤病复发了,人们把他安置在山下周篮家里养伤。周篮一家把陈毅安顿在存放粮食和农具的楼上,对他精心照顾。

有一天,周篮突然发现几十个国民党兵快要到家门口了,此时通知陈毅转移已来不及,情急之下,她便朝门前一头猪喊了起来:“死猪,还不快走,士兵老爷来了,一枪打死你!”陈毅在屋内听到,立刻明白敌人来了,连忙从屋后上山,藏了起来。事后,陈毅竖起大拇指称赞:“周篮嫂,你真有法子!”

陈毅曾经回忆起给周篮取名的经过,他说:“1936年端午节的时候,陈丕显他们的棚子就搭在周篮嫂屋背后的山坳上,我到陈丕显那里落脚,大嫂给我们送来一篮子赣南米粽子。我问大嫂叫什么名字。她说山里女人没名字。同志们要我给大嫂取个名字做纪念,我说就取大嫂手里提的这竹篮子的‘篮’,叫周篮吧。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不忘。周篮嫂热心支持游击队,陈丕显棚子里五六个人的粮食、蔬菜主要靠她家无偿供应。周篮这个名字只有在阿丕棚子里住过的人才知道,当时是不准外传的。”

在座的人听了都很感动。大余县县长派人立即到陈丕显搭过游击棚的彭坑调查访问,经过细致查找,终于找到了周篮,带去了陈毅同志对周篮嫂的问候,并将陈毅嘱托的200块钱送到周篮嫂的手中。

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中,陈毅深深体会到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克敌制胜这一真理,他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靠人民,援助莫相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是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天大的英雄也是来自老百姓,树高千尺也要扎根泥土中。作为新时期的务林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百姓的养育恩。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为人民的生态福祉奉献一分力量。

10点,我们到达距离池江镇彭坑村不远处的两省三县交界处。站在当年陈毅待过的大余县的山头,可以瞭望到南雄县、信丰县和油山自然保护区。

下午2点30分,我们来到粤赣两省地界和文化分界处——梅关古驿道。

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梅关古驿道,秦汉时期开始开凿并通行,迄今2200多年。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扩展。现存长不足两公里,是古代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最近的陆路通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陆路地标。梅岭又称大庾岭,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要冲,是国家森林公园,面积4880亩,森林覆盖率82.3%,为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现存古驿道所在的梅岭以梅著称,为旧南安十景之最,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独特景观。自古以来,张九龄、宋之问、苏轼、文天祥、汤显祖、戚继光、王阳明……无数过往贤达驻足,留下咏梅诗词210首,故事100多个,大余又被誉为梅花诗国。

1934年10月31日,参加长征的8万红军将士突破敌人封锁,经由此关直逼湘粤边境,陈毅因伤留在粤赣边区打游击,多次往返穿越梅岭,在这里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取得了弥天烽火举红旗的光辉业绩,留下了《梅岭三章》《偷渡梅关》等名篇。如今,梅关和古驿道一同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下午4点,参观梅岭三章纪念馆。

1935年4月上旬,项英、陈毅在大余县长岭村召开干部会议,制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确定以南岭山脉为依托,以油山、北山为主要根据地,分兵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梅岭三章》是陈毅在生死存亡关头咏成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气壮山河、正气满满、掷地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伟大人格的写照,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不懈努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今天重温这些诗作,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岁月,领略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壮志,增加了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