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高原退耕还林

2.不一样的高原退耕还林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大部分地区气候恶劣,生态极其脆弱,具有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温凉短促、秋季降温急剧的气候特点,导致植物生长期短,生物单位面积增长量远远低于内地低海拔地区。

5月22日中午,我们从阿坝州府马尔康市驱车前往甘孜县时,一路都是在3500—4000米海拔的高原上行驶。进入甘孜州的炉霍县域时,我观察到公路两边的山上是两种不同的植被,向阳的山上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林,偶尔看到一点绿色植物,也是一丛一丛的低矮灌木;而背阳的山上,树高密茂,树下的草丛也长得十分茂盛,如同给高原穿上了一件绿色的衣裳。为什么同样海拔的高山,中间只隔着一条公路,但生长的植被和长势却截然不同?

晚上9点30分,我们到达炉霍县城,一见到县林草局退耕还林办公室的郑朝晖同志时,我就向她提出了我的疑问。

郑朝晖解释道,这是高原地区的一种特有现象,向阳的高山长期在太阳的照射下,土壤中的水分被蒸发,一遇大雨,水和土壤就流失,所以,你看到的就是裸露的岩石。这是高原植树造林面临的一个难题。而背阳的高山,土壤湿润,又常常有高原河流相伴,所以植树的成活率高,树林就茂盛。

谈到炉霍县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郑朝晖如数家珍:全县有15个乡镇、4个林场、一个自然保护区,都是生态林,所种植的树都是适合当地海拔、气候条件的树种——云杉、沙棘、海棠。

2000年—2016年的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全县完成退耕还林5.2万亩,2016年至今的退耕还林工程完成了1500亩。目前炉霍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2%。

一个高海拔的县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2%,多么不容易啊!

5月23日,我们采访组来到甘孜县庭卡乡退耕还林现场,这里的海拔高度是3600米。我们站在高原的草甸地上,四周的森林尽收眼底。远山的云杉树已然成林,近山的沙棘树、变叶海棠长势良好,县城的河滩边上万亩的高有3米多的云杉树格外妖娆,好一派高原景色风光。

能够自如运用汉、藏语言向我们和藏族老乡表述退耕还林工作的林草局局长赵杰在现场向我们介绍了甘孜县的退耕还林工作。

甘孜县有19个乡,3个镇22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为61235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2190人。退耕还林工程涉及18个乡(镇),188个村,8684户,40512人。

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全县总计退耕地块10522个,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68000亩,其中退耕还林34650亩,退耕还草3350亩,配套荒山造林30000亩。

20年来,甘孜县按照“生态优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生态效益看,改善了全县域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安排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工程的实施,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得以控制,区域内小气候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到2020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9.35%,比退耕还林前提高了5.6个百分点。

从社会效益看,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退耕之后,农民可以从事林业和其他副业,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从经济效益看,全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有8684户计40512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受益,总受益金额已达到14863.2万元,户均受益资金约1.71万元,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为全县贫困农户起到解困、扶贫、救助等特殊作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给广大农牧民带来的好处和实惠深入人心。

赵杰是甘孜州九龙县人,2007年从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就来到甘孜县工作。有在四通达乡、奇多乡担任乡政府工作人员、乡妇联主任、副乡长、乡长、乡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经历。2020年10月他任县林草局局长、党组书记。他是一个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了解农牧民想什么,有思路有担当的精干一线林草干部。

据了解,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20年来,甘孜藏族自治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147.95万亩,其中:第一轮退耕还林还草80.3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8.5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36.5万亩、封山育林22.6万亩。范围涉及全州18个县(市)、24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04个行政村、13.1万户、60.3万人。

中央、四川省给予全州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各类建设资金为34.9578亿元,兑现给退耕户补助粮食总量6.57亿斤,兑现补助资金32.6831亿元,退耕还林工程区退耕户人均补助粮食1089.9斤,年人均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性补助现金246.45元。全州已发放退耕还林林权证14.45万份,占应发数14.66万份的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