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巢

人工巢

还有一件事让永生头疼,就是适合中华秋沙鸭做巢的树洞非常稀少,白河中华秋沙鸭保护小区内,每年要有五六对秋沙鸭夫妇做窝生育,繁衍60多只秋沙鸭宝宝。中华秋沙鸭一门心思选择在河流岸边大小适宜的天然树洞营巢,但中华秋沙鸭主要栖息地的森林经多年采伐和老龄树的自然死亡,使可供筑巢的天然树洞十分缺少,严重影响中华秋沙鸭、鸳鸯等营洞巢鸟的繁殖,每年在此落脚的几十对秋沙鸭中,很多都去往别处了。

眼看秋沙鸭数量在增加,没地方安家还是要离去,怎么办?2014年深秋的一天,永生邀来老朴哥、小朴哥、史二哥等铁杆鸭粉丝,大伙儿一商量,还得做人工巢。

2015年初春,赶在秋沙鸭到来前,保护小区的工作人员在小朴哥的指导下开始做人工巢。做巢需要了解的知识非常多,巢的高度、洞口的大小,巢与地面的高度、树种的选择,都需要严格按照中华秋沙鸭的习性来完成。

人工巢以木材为主要框架,夹层灌注聚苯乙烯泡沫,为的是坚固、安全、保温、轻便。巢出口立面用大青杨、椴树等老龄阔叶树树皮加工而成,确保仿真。在巢内安装摄像头,以便掌握巢内情况,做好巢内繁殖监测。

开始,秋沙鸭过来打量几次,估计不太满意,但鸳鸯们显然喜欢,它们喜滋滋地来享受新房,有的还为争夺人工巢打起架来。秋沙鸭不待见,只能再研究,再改进。

2016年,两对秋沙鸭夫妇住进了人工巢。同年,长白山池北区居民区间的翠湖里,迎来了中华秋沙鸭一个幸福的家庭,秋沙鸭妈妈带着12只鸭宝宝,在人们欣喜的目光中,在人类小心翼翼的关护中,度过了美好的夏秋两季。对秋沙鸭妈妈来说,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行动,标志着人类与中华秋沙鸭的关系自此开启了新的时代。

2017年3月11日,万木复苏,春和日丽,中华秋沙鸭保护小区,一群人围着一棵大树忙碌,树上树下遥相呼应,他们在为尚在路途中的中华秋沙鸭安家。人工巢好做,往树上安装却不容易,先要有人爬到大树的20余米高的地方,固定好滑车。小朴哥指挥往巢底放进少量木屑青苔,安好盖子。众人均没有捆绑的经验,把巢吊到树上之后发现没法固定,只好再放下重新绑,这次成功了。

春风里的汗水饱含惬意,看着固定好的巢,大家心里在想,秋沙鸭这次会满意吗?小朴哥自然懂得大家心理,乐呵呵道:“去下一个。”也是在这一天,第一对中华秋沙鸭落在头道白河内,它们是新春的信者,翱翔在山河上空,对长白山的每一棵大树说:“亲爱的,我们来啦!”

它们惊奇地打量那些人类为它们制造的小屋,答案过不多久就知道了。

终于,在志愿者们的献媚下,它们愿意和人类比邻,接过人类伸出的橄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