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绿色守护者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让当地的农牧民从中受益。同时当地政府和林草部门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在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中,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后续产业专项建设,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组合效应,从而调动了农牧民造林、守林、护林的积极性。
甘孜县庭卡乡乡长田小林说:“我们乡地处雅江上游,经过20多年退耕地植树造林、荒山造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过去一到冬天刮风就会扬沙,从2016年后,扬沙的情况少多了。生态环境好了,野生动物也多了,林子里的雪豹、野猪、白唇鹿、盘羊、马鸡也多了。”说着他打开手机,让我看护林员拍下的雪豹在森林中行走的录像。
为了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庭卡乡政府在全乡设了84个公益护林岗,每月给每个护林员发400元的补助。这些护林员都是当地的村民,熟悉当地的情况,也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和经常出没的地方,同时对护林工作也很上心。我们要去山上的林场现场,在山下就被佩戴着护林员袖套的藏族老乡拦住,盘问我们从哪里来,进山做什么,有没有带火柴、打火机?并一再交代我们注意防火防动物伤人。
在林场,我们遇到了一个护林小组,他们有5个人,有4个人的年龄都在50岁左右,还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女孩。组长青尼降措告诉我:“我们护林组共有8个人负责这一片的护林工作,每天天一亮,我们就带着干粮来林区,天黑了才回家。我们的任务是检查来往人员,提醒不能使用火柴、打火机,防止火灾,还有就是保护野生动物,管草管林。”
青尼降措说:“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山青了水绿了,对我们对子孙后代都好。现在乡亲们对植树造林、荒山造林都很积极,没事就到荒山上种树,政府没有资金补助,我们也要种,这是为我们自己,为子孙后代做好事。”说完,他又带着护林员们进山了。
甘孜州道孚县林草局退耕还林办公室的向华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20年,给老百姓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管护好了,保护了生态,水土不流失了,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对子子孙孙有益。正是看到植树造林的好处,有的乡、村老百姓自己找树苗,自己种,一年下来能种上1千多亩,这种情况已保持了五六年了。”
田小林说:“这几年,全乡每年荒山造林1000多亩,县林草局、乡政府也想办法给乡亲们一些补贴,造一亩林仅购树苗的费用就要1千多元,造1千亩的林,树苗费就是100万,如果上级继续给予一些支持,效果会更好。”
甘孜县林草局退耕还林办公室的罗英女士,从2000年就开始做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对高原的植树造林有着丰富的经验。她说:“高原上种树,一般都在阴山种,而且要土生土长的灌木,树苗一般要在海拔2500—3000米的地方培育,这样成活率才高。”
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与内地及低海拔地区比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大都处于江河的源头,种植树草的成活率低,成本高。因此,特别需要国家给予重点支持,更好地发挥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在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效应。
在这个方面甘孜州有过积极的探索。自2009年以来,甘孜州在康定市、泸定县、九龙县、巴塘县、得荣县、乡城县等海拔2800米相对较低、气候条件较好的县(市)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实施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建设项目,主要用于新建和改造核桃、花椒、变叶海棠等产业基地建设,生产便道、微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种植核桃、花椒、葡萄、苹果、桃、藏杏、变叶海棠等17.27万亩,新建核桃、花椒低产低效林1.7万亩,养殖业(牛羊圈舍)建设5160平方米,修建生产便道266公里,修建小型集雨设施蓄水池(函灌溉管道)2.17万立方米,补植补造退耕地还林达20.09万亩。
在适宜种植的核桃和花椒等经济林果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区,退耕还林农户收益年均可增收350元,核桃和花椒等销售收入成了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
苍翠葱茏林中行,青山绿水映眼帘。绿是大地生机盎然的根基,山依绿而青,水依绿而秀,地依绿而美。一路的采访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我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我。
20年来,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祖国的大地上绿树成荫的面积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面积减少了,江河的水清澈了许多,生物的多样性得以恢复和保护,农牧业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牧民的收入增加了。但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各级政府、林草主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继续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让美丽的生态环境成为祖国、人民为之自信引以为豪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