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同步

2. 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同步

通江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秋爽,夏热冬冷,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3.9度。通江县四季分明的自然气候和县域内丰富的水资源,为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美丽生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月19日,在通江县沙溪镇三品寨村新一轮退耕还林基地采访时,我穿行在林荫小道上,体味着茫茫林海的含蓄,置身于森林之中,仿佛自己与树、花草、土地融为一体。路边一片绽放着蓝白色花朵的矮树林引我驻足,一问方知,这是村民在林中套种的中草药材——芍药。

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甫满介绍说:“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县林草局给我们的政策非常好,直接将补助资金打到村民卡上,一亩1200元,分三年补完,第一年5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同时在第一年种树苗时还补助300元的树苗费,从2017年开始,树苗费提高到400元。我们村有2500人,在外打工的有1000多人,我们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平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的林业产业、养殖业、旅游休闲观光产业已初见成效,从2015年7月以来,已流转土地500多亩,种植蓝莓200亩、青脆李100亩,林下套种中药材90多亩,养殖土鸡1000多只。全村有163户贫困户,400多人已脱贫了。下一步围绕乡村振兴,村里镇里正在做规划,我们的目标是,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健身娱乐、采摘体验、休闲垂钓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

我们沿着产业示范园区修建的产业路、步行观光道边走边看,园区内有5—6个人正在除草、施肥。篮球场、休闲凉亭、养殖鱼塘等有序地在园区展布,可谓是园在山中,山在林中,人在景中。

三品寨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伏军信心满满地说:“通过退耕还林、流转林地、发展农林产业经济,既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能安置乡亲就业增加收入。园区常年聘用了6名村民,每年到园区打工的村民有1千多人次。目前整个园区已投入了400多万,其中银行给了200万的5年贴息贷款。从2020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有分红了,效益会越来越好。”

通江县林草局局长王青松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通江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取得的成效。

自2000年以来的20多年的时间,通江县实施了二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累计退耕还林27.7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6.6万亩,封山育林4.2万亩,完成巩固第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6万亩,生态移民483户,补植补造林8.55万亩。累计完成中央财政投资7.16亿元,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惠及全县32个乡镇,11.37万户38.66万人。

2016年以来,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通江县按照“生态优先、产业并重”的原则,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载体,围绕“生态优先、土地增效、产业增量、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优先将大小通江河沿线和北部高山生态脆弱地区纳入实施范围,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3.34万亩,巩固了第一轮退耕还林成果14.4万亩。宜林地转为有林地27.82万亩,使全县森林蓄积增长了16.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1个百分点,大小通江河流域泥沙减少40%以上,生态服务总价值超过15亿元。

多年来,一直从事退耕还林工作的通江县林草局退耕办主任王亿深有体会地说:“20年来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让通江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的改善。第一轮退耕还林时种植的柏木、桤木等已郁闭成林,蓄水保土能力大幅提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次数和危害程度明显减少,森林生态屏障已基本形成。”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助推了农民增加收入。全县累计兑现退耕农户政策性直补资金5.69亿元,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全县依托退耕还林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发展一批如核桃、茶叶、花椒等优势产业17.04万亩,壮大了一批实体经济组织和地方特色品牌,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和创业带头人,全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790元,让农民实实在在获得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带来的红利。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还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通过退耕还林,不仅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而且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了农村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直接兑现,让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有效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让退耕农户得以从山里走出去打工务工增加收入。

此时,我驻足在产业示范园区的最高点,极目远眺,远处的山脉连绵起伏,山腰白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俯视四周,眼帘里满是绿色。这也应了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