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心之旅
5月7日,星期五。
上午11点,经过近3小时飞行,我们一行乘坐南方航空公司航班,从北京大兴飞抵江西赣州,开启了重走长征路(红色革命老区)——退耕还林还草作家记者行活动。此行5人分别来自北京、衢州两地三个单位,其中有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者,还有传记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小说家、资深编辑。这是重走长征路第1组,不但出发时间早,而且走的是第1程,有人风趣地称它为“第一方面军”。我们将从长征源头县——于都县出发,沿着红军的足迹,开启8天的“远征”,途经江西寻乌、安远、信丰、大余,到达湖南汝城、宜章、道县、双牌等县。类似的小组共有5个,每组都邀请著名作家、记者参加,分别到红军长征沿线和红色革命老区进行调查采访,实地了解当地退耕还林还草情况,然后通过文艺作品和新闻报道等,宣传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中午,饭后稍事休息,大家乘坐中巴奔向此行的第一站,即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著名的红军村。
正是梅雨季节,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车窗外面,青山隐隐,山岚氤氲。坐在我身边的是县林业局副局长肖福洲。肖既是本地人,又是老林业人,对县情和林情了如指掌,他说,于都大地七成以上都被森林覆盖。
“过去也是这样的吗?”我问。
“不是的!过去,于都县乃至整个赣州市是全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地区。”他说,“那时当地流行一句谚语:‘于都要迁都,兴国要亡国。’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危机的忧虑。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政府开始下大力气保护和修复生态,经过十年灭荒行动,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肖福洲回忆说。
不知不觉,车子已接近梓山镇潭头村,路边的一条标语跳入我的眼帘:“以人民为中心,担当实干,把美好蓝图写在于都大地上。”
梓山镇的镇长是一个姓盛的年轻人,出生于吉安,2018年来到这里。他回忆说,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于都梓山镇潭头村视察,叮嘱乡亲们利用好自己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富硒产业。自那以后,短短几年间,全镇已发展富硒蔬菜8000亩,经济效益已初步显现。
“这里空气清新、水质清冽。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培育起来的良好生态,潭头村特别适宜发展有机蔬菜。”盛镇长告诉我。
下午4点,我们去访问红军遗属孙观发家。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也来过这里。见到我们这些远方来客,主人很是热情,端出烧卷子、瓦角丁、烫皮等客家特色点心招待我们,同时捧来的还有热气腾腾的擂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听他讲述过去的事,他说:“我的父亲(他是过继来的)是红军,全村33名红军,牺牲了32人,只有1人生还。”
赣州的红土地是烈士鲜血染成的。孙观发的家史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赣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叶日山插话说:“我爷爷也是革命烈士,1931年牺牲,我的父亲是遗腹子。”
“我的爷爷和姥爷都参加了红军。我的老家上塘村100人中有十几人参加了红军。”于都县林业局副局长肖福洲也忍不住插话。
听孙观发的讲述,仿佛就是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响!
这是一次初心之旅。老区人民付出巨大牺牲,才换来新中国诞生。饮水思源,我们怎能不竭尽全力,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种措施,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从孙观发家出来,大伙儿又马不停蹄,乘车到梓山镇山塘村看退耕林。
这片林子2002年完成造林,总共60.7亩,种的是湿地松、苦楝树,分属58户人家。当年栽下的弱小树苗,如今已是参天大树。
看完退耕还林还草点,刚上车,大雨滂沱,但大家兴致不减,车上的话题依然离不开退耕还林还草。
“于都县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还草,截至目前,全县共在耕地上造林3.2万亩,同时还配套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5.78万亩,两项相加,合计18.98万亩。”林业局副局长肖福洲告诉大家,“换句话说,退耕还林还草提高了全县森林覆盖率1.5个百分点。”
“那么,退耕还林还草给于都县带来哪些好处呢?”我问。
“有两大好处:一是生态得改善,二是农民得富裕。”肖福洲说,“这项工程实施后,水土流失严重区得到有效治理,已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那些交通不便、耕作困难、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种树种果后,农民不但连年得到国家政策性补助,而且从耕地中得到更多收入,有的还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有了较大增长。”
“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造福老区、山区和沙区老百姓,国家花了大代价。”说起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补助,参加调研采访的国家退耕办负责人如数家珍。他说:“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前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每亩生态林国家按政策补助2840元,前后共补助16年,其中前八年每亩每年补助230元,共计1840元;后八年每亩每年补助125元,共1000元。新一轮每亩国家按政策补助1600元,5年分3次兑现。”
晚上9点回到贡水河边的酒店。此时此刻,窗外万家灯火,闪闪烁烁,一片宁静祥和,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启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贡水泠泠,流向赣江,流向鄱阳湖,流向长江,最后流进了太平洋。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从湘南到赣南,从鄂豫皖到陕甘宁,革命的涓涓细流,也如这贡水,终究汇聚成河,滚滚东进,势不可挡。我们的退耕还林还草也如当年的红色革命,由最初的三省逐步拓展到全国大部分省区,成为共和国生态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一组数据记录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辉煌业绩。截至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353亿元,在25个省(区、市)2435个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22亿亩(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2.13亿亩),占同期全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有4100万农户1.58亿农民直接受益,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每年产生的综合效益达2.41万亿元,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