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来,要到固定的一家饭店去吃早餐。三两日熟悉了,可以开玩笑。我们阵仗大,吃的人多,有人故意说:“老板,你昨天说好的要给我们打九折?”老板有点懵。

店里人少的时候,老板娘总站在门口,脚一翘一翘的,身上的花衣裳,像缚住的细浪,一颤一颤的。她脸上挂着笑,精巧的鼻子旁,藏着几粒雀斑。人一多,她钻进店里,跑前跑后。她在一旁插话:“以后你们付钱,把零头抹了。”开始麻利地算我们这顿饭多少钱。

“六十六块五——把零头抹了。六十五块钱。”说完咯咯笑起来。我们也跟着笑起来。

“那要不六十?”她还是咯咯笑。老板说:“也可以加一笼包子,不少钱。”老板娘咯咯笑着,跑过去偷掐他一把。他没再说话。

可能是昨夜下雨的缘故,今早有雾,仔细闻,空气是潮的。

以前这周边有一些点,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后来治理过。我们今天要做的,是跑到这些点上,核实工程是否有效,治理后开裂过没有,对安全性做出评价。

我们按导航,一个一个寻这些点。刚开始就遇到麻烦,一不小心,误闯进别人家。院主人从家里走出来,对我们的到来很惊讶,她说:“怕你们故意找,也找不到这儿来。”这可真像个笑话,本来为方便,不曾想,稍一大意就很不方便。

在院子里倒转腾挪,车子总算调过身。主人家的院墙上,挂着几架葡萄,正在吐芽,院子里晒着一种嫩苗,师傅说那是中药,从山里采来,晒干后泡水喝。可是今天没有太阳,怎么晒呢?这让我纳闷。

经过西眉镇、玉丰镇,检查几个点,到磨溪镇午饭。看到有人当街刮头发,没什么遮拦,旁边还与人聊天。一会儿工夫,一颗锃亮的脑袋就冒出来了。有人还在排队。

记得上次去观音镇,可能是午后的原因,街上人稀疏得可怜,头顶电线交叉,坐在商店门前的人如雕像一般。有小孩在戏耍,那是唯一流动着的。电线杆上挂着个大喇叭,不停播放新冠肺炎防治的事。我想起电影《芙蓉镇》里的景。

这里不同,人声鼎沸,才是集市该有的样子——集市热闹,民生安稳。

吃过饭,到一处点检查,就在学校操场上方。奇怪的是,学校里看不到人,也听不到读书的声音。操场上有农田,我因要近距离观察,跨进田里。有一农妇,看我过来,扛着锄头,迎面走来。时不时地,她要看看田里的苗。和她打过招呼,说明来意,她笑着点头。

我不会四川话,她大概听不懂我说的普通话吧。看她穿着一双军绿色的劳保鞋,已被泥糊透了。在我不远处,有一窝水,是昨夜下雨积起来的,和我只两三步的距离。她走过去,俯身下来,弯腰,洗手,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她身后的背篓里,卧着一棵莴笋,上面挂着露珠。

我心里痒痒的,有些感动。隔农田不远,坐落着一座二层楼的小房子,不一会儿,房子里就传来馋人的菜香。

借问路的由头,到房子里面。有一老头,一边剥花生,一边看电视。剥出来的花生,一部分塞进自己的嘴里。正对门的位置,贴一手写的红纸条:天地君亲师位。可能时间太长,红纸条有些泛白。在这个“天地君亲师位”两侧,还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字,我不能贸然凑上去看。被老头赶出去的狗,在门口已狂吠了好一阵子。

出来,到八角村,有人在树下打麻将。他们对我的造访,很不满意。旁边有人围观,笑嘻嘻的。跟前的庙里,红色灯笼挂着。瞥一眼庙里,方桌上围着四个老人,也像在打麻将。那庙里的神仙,至少也得四座,不然凑不齐一桌,该多无聊!有一个笑话:飞机在天上飞,要是听到轰隆隆响,不用想,那是经过四川。轰隆隆是推麻将的声音。

今天还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到一预定的点上,没找到治理的工程。这里树木繁盛,很容易遮拦,上面看不到很正常。我不放心,又绕路到下面,遇到一老汉,问他,他说没有。那就确定没有。借机与老汉聊天,他说这叫米家沟。他姓米,大米的米,说着,在自己的手上写起来,一脸满足。

说起这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米老汉说,政府把他们安排到河对面了。他手一指,就在那边。我看到一棵大树。他还说,政府安排的房子要自己修,修完大概花五万,问我其他地方补助多少,这里——他竖起两根指头。

米家沟离大路不远。老汉的房子藏在一个大石头下面,周围竹子不少,穿过去,很有“独坐幽篁里”的味道。要到老汉的房子,必须穿过一条手凿的路,约一百米左右。老汉说,这路是他年轻时开的。

路是阶梯,长年踩踏,像收藏家手里盘久了的玉器,有些润,脚搭上去滑。我怕他摔倒,他让我小心。大石头底下的房子,湿漉漉的。汪曾祺写过一篇《昆明的雨》,起头提到一幅画,这幅画的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还有几朵青头菌、牛肝菌。这画是巫宁坤请他画的。画上提了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力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这里空气湿润,应与昆明类似,却不见倒挂的仙人掌。倒是在米老汉的门沿上,悬着一把艾草,蔫塌塌的。苦艾下方的石阶上,凳子空落落。鸡鸭乱窜,米老汉拾起竹竿,弯腰驱赶。

[马半丁,1990年生,甘肃会宁人。201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四川某地勘单位。有作品在《牡丹》《大地文学》《小品文选刊》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