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截流
离开古代诗人所称“青海头”的西宁,汽车行驶一个多小时,便到了日月山脚下。两排舞影婆娑的白杨树,像整齐列队的卫士,把我们引向盘旋而升的公路。向上望去,日月山如柔润浑圆的翡翠,举手可触;雪线以上,仍残留着几处雪冠。日月山不就是一块高原的标本吗?即使在夏天,也要显露出冰雪的姿态。
车拐到一个高处,从远处山凹望下去,猛然看到一片灰蒙蒙、蓝黝黝的所在,心头一阵惊喜,这不是青海湖吗?青海湖,蒙语叫“可可淖尔”,藏语叫“错温布”,都是一个意思:青蓝色的大海。果然名不虚传,这独特的颜色已在最初的一瞥中,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到了分水岭,司机很懂游人的心情,停车在山碑前。我们看着石碑上的“日月山”三个字,久久地抚摸着,观望它,陷入沉沉的思索。眼前闪出了一组传说中的历史镜头:文成公主浩荡的马队;公主脸上惆怅的神情;手中宝镜失手坠地;一声巨响,异彩纷扬,碎裂为两片,一半升起为金日,一半升起为银月……突然,牧羊人漫起的“花儿”,打断了沉思,高亢豪放的歌声告诉我,眼前秀丽景色已代替了旧时代的荒凉模样了。
这时,我不禁想起有人为日月山所撰写的一副对联:
日上山月上山山上明日月
青海湖水海湖湖海清水青
如果把它镂刻在石碑上,该给游人带来多大的情趣呀!
陪同我们的,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套用一句老话,可谓“三个地质匠,顶上一个导游郎”。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们很自然地从地质角度议论起山湖之情。
早在两亿三千万年前,青藏高原还是一片与太平洋连通的古海。后来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使这里开始隆起,海水很快消退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到距今二百万年的第三纪末,形成了青海湖。那时,它是外泄湖,先是储蓄着几十条河流的水,再把它们排向黄河。
工程师顺手拾起一块石头:“这不就是第三纪的红色砂岩吗?它没有被剥蚀,说明隆起时间不长。距现在13万年的时候,日月山一跃而起,成了青海湖天然的屏障,一下子堵死了出口,青海湖才成了内陆湖。”
“真是戏剧般的变化呀!”我不禁脱口而出。然而,我又一时说不清是喜剧还是悲剧。不管怎样,青海湖的神奇是离不开日月山截流这一自然壮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