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理论深度

三、有理论深度

例如,教材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发展性时,首先可以进行理论讲解,结合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趋势来讲,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趋势是从理论转向现实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中外哲学家都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做过很多相关论述。例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对应,但这里的“实践”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关于西方哲学史,教师则可以对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特别是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做一些简要论述,这对教师的学术功底是一个考验。总结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家熟悉的哲学家都没有科学地理解人类实践的真正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文献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鲜明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