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者素质
无论是在灌输性教育还是在启发性教育中,教育者都是主体,因此应当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质、教育水平。作为教师,应该学好、学透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作为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者和教育者,“原理”课教师“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68],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水平、教育技巧方面,教育者应多学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改变以往刻板或强硬的方式,熟练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原理”课教材主要偏重理论,行文上缺少生活元素,不利于教与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采用启发式教学,“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69]。
此外,教育者应尊重生命,加大情感投入。传统灌输性教育之所以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是因为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受教育者,对其缺乏必要的尊重,也没有投入太多的感情。而教育过程中,除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更应该有思想碰撞和情感互动。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是润滑剂,是动力源,是影响人的思想接受度的主导因素。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有感情,首先要对受教育者有基本的尊重。“原理”课的教师应该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大力推行得人心、感人心、稳人心的活动,以贴近、感化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他们就会自愿靠近、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许多高校教室里麦克风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这不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应该将麦克风的位置改为移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近距离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这有利于提升“原理”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