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在会议中提出了新时代的思政“金课”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做到“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既是对以往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的经验总结,也是立足于现实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道路指示,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其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最后一个“相统一”,是思政课的格局总览,着眼于将系统性、目的型的传统思政课教育与渗透性、隐蔽型的隐性教育方法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突破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的灌输性特点,打破传统方法中思政课教育的单一形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潜在、持续、引导式的教育促使学生成长。“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方法上更需要结合“八个相统一”,在传统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改革,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注重调集所有的课程资源、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源,对各种教学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潜在的熏陶方式对受教育者形成合力作用,通过陶冶、体验,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
因此,正确理解“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正确理解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让“原理”课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教师实现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全面把握十分重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围绕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国家新时代思想的要求形成合力,从而构建起新时代思政“金课”大格局,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发展自身能力提供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