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理论的属性,但是更具有实践的属性。可以十分肯定地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性与理论性不可分离。在黑格尔那里,一种理论如若没有实践,则始终是灰色的、片面的、抽象的。理论如若是真正的理论,必然要实现出来。[7]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实践性的理论,其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在于最后的行动。对马克思来说,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哲学家们殚精竭虑,其实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将世界的规律揭示出来。但是哲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里,实践性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人类的理论缘何而来?亚里士多德相信,理论来自惊奇,即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省察。[8]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实践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初级特征,因为实践意味着自我实现,这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经过黑格尔的思考加工之后,实践已成为理论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总结以往哲学理论的精华,将实践性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然性,而人类实现革命的逻辑起点就在于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固有的理论品格,也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命力的根本途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要的、基本的指向。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哲学思考的起点。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哲学流派一般轻视实践而重视理论本身,这是脱离实践的一种观念。局限于书本和学院里的知识,只是空虚的说辞,如同一个人只有身体而缺少灵魂。那时人们不知道有实践性,不能自觉地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停留于理论的旧唯物主义者,因此,他们创立的哲学理论也可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实性原则

所谓现实性,是指这一类情形,即理论外化出来或者实现的必然性。所以,现实性不是经验上的实现,而是一种必然性,是使理论得以付诸实践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实践上的现实性。理论之所以为理论,正是因为理论具有实践性,实践构成了理论的前提。现实性证明了实践的必然性。直面现实性,追问现实性的问题,要求人们以实践为主旨,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与思考。因此,现实性与其说是接近于理论,不如说是接近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实践性,首先在于其具有现实性。一般而言,这一现实性要求始终坚持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种现实性,就是实践的必然属性。现实性如同一种牵引力,将理论引向实践,最后归属于实践。可以说,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魅力,更是其精神魅力永不衰竭的秘密所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根当代社会实践之中,这是其现实性的要求。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皆是立足于实践的现实性这一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这一理论实践的现实性的必然表现。我们若想深刻认识自己所处时代的意义,把握所处时代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就需要对现实性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对其丰富的内涵有切实的了解,进而批判与矫正错误的思想、观念,明晰模糊的认识,把握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践的现实性要求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规律,不回避诸多现实的问题,直面其与现实交会而产生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重点、破解难点,探寻与开创具有现实性的手段、方法、模式与途径,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理解现实性,慎思明辨,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理论实践,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从“抽象王国”回归现实生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现实支撑、信念有现实支点、信心有现实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性在本质上是指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促使人们实现信仰与现实生活的内在统一,增强人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交往的价值指针,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

(二)当代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但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当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性,在这一意义上,每一个时代在其存在之时都是当下现存的,都具有当代性。也就是说,当代性意味着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相契合的特性。将理论落实在实践之中,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哲学引进城邦,甚至引入家庭。但是,苏格拉底是传统的哲学家,尽管他将哲学引入城邦与家庭,却未能将哲学引入现实生活。原因也许在于哲学在苏格拉底那里仅仅是理论,是一种与现实生活无关的理论。理论未能与当下的社会生活发生关系,确切地说是哲学缺少当下的属性,即缺少当代性。用黑格尔的话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仅仅从外在触及了生活,没能够从内在与当时的生活相契合。[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适用性曾经受到西方学者质疑,例如弗朗西斯·福山直言历史的终结即将来临,而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时代。但是当今事实表明,欧美社会遭遇种种危机,历史的终结不是资本主义的胜利,而是如同马克思在一百年前所断言的,这一终结是西方世界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观点适用于当代。当代,意味着新时代,意味着改革开放的今天。坚持最大程度的开放,在当代具有特殊意义。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开放既包括坚持过去的良好经验,也涵盖了一些从未有过的探索。

具体而言,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日俱增,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西方社会实现了从个体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到国家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的转变;在劳资关系方面,西方社会实现了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到实质上隶属于资本的转变;在分配关系方面,西方社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越;在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方面,西方社会实现了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资本家的地位、作用发生改变;在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方面,西方社会加强了国家机器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在政治制度方面,西方社会的政权日益集中,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人民权利扩大、法治建设加强等。尽管如此,这些变化不能改变西方社会的重大难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之,其当代性也表现在其中。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仍适合于解决当代西方社会的弊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我们应当坚定其“适用性”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早已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西方国家尽管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其结果不是消灭剥削,而是加重了剥削;不是消除两极分化,而是加重了两极分化。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性而言,中国的发展遵循“先富带动后富”,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同时保有计划经济的优点,创设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其具有极强的当代性,能够判清中国的实际国情、洞悉国际局势,所以能永葆其在中国的生命力,才能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替代”的预言,并注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极对立的历史即将结束,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时代”这种预言的失败。

(三)适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十分强烈的适用性。所谓适用性,通俗地讲,就是入乡随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理论,具有与众不同之处,即实用性。与西方传统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事实,关注切实的生活。在西方传统学者看来,理论是高悬在天空上的神圣之物,几乎不与世俗之物结合。在柏拉图那里,理论没有与现实结合的适用性,理论只能起到镜子的作用,时时照出现实的不足之处。在传统的理论中,理论是刚性的、完整的,事实却是柔性的、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然,其认为,理论不是孤芳自赏的野外之花,而是温馨可亲的人间之物。理论的目的不仅是解释世界,还包括改变世界。而如果要改变世界,就需要先适应这个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极其强烈的适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经受检验,获得丰富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点,即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需要的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这种适用性,可以说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部分。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适用性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西方哲学传统的形而上学具有极大的缺陷。克服这一缺陷,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西方传统哲学坚持世界的二元分立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经验世界是感性的、变化的、不真实的世界,理念世界是超感性的、不变的、真实的世界。这就造成了经验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矛盾、经验事实与理念价值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马克思之前的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那些哲学家根据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此岸的经验世界和彼岸的理念世界之间划了一条鸿沟,认为二者永远不能逾越。执着于此岸的经验世界的哲学,只承认经验,认为经验之外没有真理;执着于彼岸的理念世界的哲学,则只承认理念,认为理念之外都是假象。

从笛卡儿到康德,皆陷入二元对立之中。尤其是康德,虽然他看到了经验世界中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并把它们归结为人类认识活动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最终希望通过实践解决上述矛盾,但他所说的实践仅指道德实践,被分裂的现象界与物自体之间的矛盾仍然被搁置。黑格尔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将精神引入哲学,即将完成克服二元对立的任务,但他最终并未完成。到了马克思这里,马克思引入了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范畴,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构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一直困扰西方哲学的难题,实现了哲学的革命。而适用性作为桥梁,作为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社会活动,就是一个从此岸走向彼岸、从事实走向价值、从经验走向理念的主体性活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实现了“真”和“善”的实践性统一。

适用性的本质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若没有这一适用性,理论永远是空洞的。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否正确,需要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其中,适用性作为理论通向实践的一个中间环节,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没有适用性,理论就会脱离实际,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就会失去活力与生命力,更无法通向实践。理论家如果不注意适用性,只是“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上去”,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家,不可能成为实际的理论家。我们要让理论工作能够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说明,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我们要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就必须时时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适用性。

适用性意味着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