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教育下“原理”课程隐性教育的案例分析
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在考试素材的选择上有精心的设计。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014年年初,针对俗称“美国高考”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美国大学委员会修改了大纲,在阅读题中加入《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等的内容,以期通过考试系统性地辅助影响、塑造学生的观念、信仰和意识形态。相对地,有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利影响的素材则会被精心筛选掉。
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于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贯穿美国人的整个受教育阶段。美国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会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美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的学校,升旗仪式,足球、篮球比赛,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模式都渗透着思想政治因素,隐性教育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观蕴含美国文化及国家精神的博物馆、纪念碑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益心,提倡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社会服务的活动内容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公益心,这些活动中渗透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如夏令营、童子军、社区服务会、民间社团等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这些活动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之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贯穿美国人的整个青少年时期。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2000年教育目标》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实践活动的地位,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常态化。就是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美国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熏染着国家思想政治意识和民族文化。
为了塑造隐性教育的教育氛围,在客观的硬件设施方面,美国也进行了设计引导,例如建造修缮林肯纪念堂、葛底斯堡国家军事公园、华盛顿国家广场等。这些设施都是每个美国学生参观的必经场所,向学生介绍、反映着美国历史、美国精神。此外一些网络传媒产品、文艺娱乐及影视作品,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资源,也同样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独立日》《美国队长》等电影都掺杂着美国精神、“个人英雄主义”“美国至上”等国家意识形态理念,协助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美国公民产生爱国情感。
美国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如独立日、总统就职典礼等也非常重视,将爱国精神渗透在节日庆典和国际活动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日常生活中深度渗透。庆祝活动本身就展现着国家政治意识,在一些重要节日和重大场合经常能听到向美国国旗“效忠宣誓”的誓词。在历年的总统就职演说中“上帝保佑美国”等口号随处可见,更是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公民教育连成一体,以期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提高凝聚力。
从上述情况来看,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地渗透在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的各个领域,是运用隐蔽的手法,以隐性教育为主导进行着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实际上美国并不是没有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公民日常生活的诸多要素,潜移默化地对公民产生影响。
我国以往的“原理”课程虽然以显性教育为主导,但是从他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不一定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才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暗示、渗透性引导进行。显性教育方法在“原理”教学的整体工作中依然是不可取消的,但可以在灌输式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以调整,通过将“原理”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及生活中可能的教育素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为例,在传统的课堂教授中,教师一般是概念化地阐释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影响,这样的讲授不免流于抽象化、机械化。实际上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是十分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的,教师可以生动形象而非概念抽象地将之表达出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讲起。例如,可以将当前比较火爆的人工智能问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反映出科技水平的提高对生产力的影响。讲解时可以从亲切感较高的内容来切入,如面向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和科学技术相关的话题时,就可以从学校近几年成立的人工智能法学院说起,讲述人工智能在法学领域的运用对司法案件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再由此联系到科技在其他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比如,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和消费方式,提高了产品运输效率,加快了工业生产的速度,提高了生产力;又如,科学技术对医疗行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各种精密的电子检测设备越来越先进,对病人状态的检验越来越精确,医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促使医疗水平大幅提升;再如,科技对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习惯也有影响,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用纸笔进行书写、翻阅纸质书查询资料,而是直接通过电脑进行文字输入和文献检索,文章书写和文献引用变得方便、快捷。
以上这些都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表现,但是学生在听到这样的事例的时候,并不会马上意识到这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会认为这是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教,反而感觉亲切,认为这是对实际情况的客观描述,由此对教师的观念达成某种程度的认同——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潜在教育思想渗透效果。在学生对描述认同的基础之上,我们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方法,对事例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包括科学技术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实际中科学技术怎样对生产力产生影响,在综合各种分析之后,最终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通过这种在教学之初进行暗示引导、在教学结尾点明旨要的方法,学生能够进行角色代入,引发共情和对生活的反思,真正明白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能够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最终学生能够把握科技发展对生产力的影响,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再举一个例子。在阐释经济全球化的时候,虽然教师可以给“经济全球化”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但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阐释并不直观。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用轻松幽默的事例来引出话题,例如可以这样说:“一个英国女人和她的埃及男友在法国的隧道里发生撞车事故,被撞的车子是荷兰工程师设计、德国制造的轿车,司机是比利时人,事故原因是他喝了苏格兰出产的威士忌。整个车祸经过被意大利的自由摄影师跟踪拍下,该摄影师当时骑的是辆日本摩托车。后来伤亡者被一个美国医生进行了急救,使用的是巴西生产的药物。再后来一个中国人使用比尔·盖茨的产品把这条消息告诉了你,你正好在一台IBM电脑上读到这条消息。这台电脑是孟加拉地区的工人在新加坡的工厂里组装出来的,然后由一个印度司机开车送出工厂,中途被卖给了西西里岛人,又被墨西哥的商贩转卖,最后你从一个以色列人那里买到了。”这段话用诙谐的方式说明现在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贸易已趋于全球化,大家使用的各种物品来自各个国家,手机、汽车等物品更是需要多国合作加工完成,世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些事例都十分贴近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师用小故事引出话题,再以此为例加以分析,就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分析可由生产贸易全球化推广到证券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组装工厂的企业全球化、由互联网技术发展引起的网络全球化,以及中美贸易战所反映的世界贸易全球化,这些都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全球化进程。相比死板、教条地给全球化下一个定义,这种通过举例来引导、暗示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真切领会到全球化的内涵。这样,“全球化”或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学生来说就不再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实际反映,其不仅是知识,更是生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