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灌输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三、传统灌输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使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并行于世;现代人本主义思潮洗礼和现代民主进程的加快推进,又使人的主体意识高涨;兼之传统灌输性教育有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特点,这些因素促使传统灌输性教育陷入困境。

1.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并存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不可阻挡的大潮,随着不同国家的往来日益密切,世界日益向多极化发展,人类的各种文明、文化思潮在相互交流中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化思潮,多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存。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人们在面对众多文化和价值时无法用稳定、统一的标准去评判。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传播媒介和技术像催化剂一样加快了这些文化的传播,加速了它们的融合。在各种文化大潮的冲击中,在各类信息的轰炸下,人们的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日渐下降,曾坚守的理想和信念可能动摇,其中青年学生更容易迷失方向。

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青少年群体中追求奢华享受与攀比风盛行,许多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下降,轻视、忽视精神追求,“精神营养不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的社会活动直接与物质利益关联,而当前我国的就业制度、分配制度、福利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出现资源占有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公等现象,从而催生思维观念分歧,不利于思想共同体的形成,也使灌输理论可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自萌芽时期就带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在后来的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将灌输理论的政治性看作其第一性质,给其打上了政治烙印。因此,当人们存在去政治化的倾向和心理时,灌输工作难以开展。

2.传统灌输性教育的“人的缺失”

传统灌输性教育常常强调规范制约功能,而缺少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一方面,传统灌输性教育过分强调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忽视人的生命本体的价值。“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9],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的灌输性教育,理应把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当作底线,在一些情况下,为“大我”而舍弃“小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但是一味地强调奉献,则会走向极端,会把社会价值与个人的自我价值对立起来。另一方面,传统灌输性教育存在忽视人的精神生命的问题。人的生命不仅具有生物学层面的,还有追求自由、探寻意义、表达活力等精神层面的。传统灌输性教育中,人本理念的缺失,灌输过程的非人性、技术化,导致灌输对象在生活上循规蹈矩,缺少开拓创新精神,虽知识渊博但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质、仁爱之心。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让受教育者掌握许多知识和技能,而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50]。尤其是当前,人们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无情肆虐,正在奋力战疫的人们更应该懂得呵护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灌输性理论的“人的空场”,还表现为对生活世界的脱离。传统灌输性理论习惯用理想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往往在现实的生活之外设置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认为只有这个理想世界才是真实的,是值得追求的。这种只谈应然不问实然,只强调价值而不顾事实的做法,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代感、亲切感和生动性,出现一些“假、大、空”的弊端[51]。向受教育者灌输华而不实的大道理,是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的做法,不仅取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他们对“如何生活在当下”茫然无知。

3.传统灌输性教育缺乏教育艺术

传统灌输性教育主要采取单向的线性方式进行,教育者“高高在上”,从外部灌输理论和思想,受教育者则被动、消极地接受,两者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容易造成“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的灌输模式。而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发挥教育者主动性的同时,让受教育者充分地参与进来,双方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交流、融通。在传统灌输性教育中,教育者仅从自身目标出发,较少地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意见,受教育者容易滋生反感情绪,灌输工作因此难以进行。况且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多样化、便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的信息优先于教育者,这让传统的“填压”式的灌输更加举步维艰。

还有,传统灌输性教育习惯于采用语言讲授的方式,侧重对知识的讲解与分析,灌输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空洞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当前,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传播具有信息种类多、传播速度快、容量大和更新快的优势,因此灌输性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传播的优势,根据客观需要及时地更新灌输内容、创新灌输手段,加强灌输工作。

通过以上所述,传统灌输性教育的哲学基础——主体性哲学本身的发展出现了危机,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也对它产生严重冲击,它在实践活动中还出现了脱离实际生活、灌输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都使它陷入危机。然而,危机又预示着转机,启示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教育方式与之相互补充,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