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价值性和知识性的这种分离现象业已形成,那么纠正这种现象的现实依据在哪里呢?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依据。思政课,自然包括“原理”课程,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既由思政课的自身特点决定,又由思政课的现实需要决定”[11]。“原理”并不是追求普遍性知识的学科,而是基于政治现实寻求满足现实的政治需求的解释性的知识系统。简言之,“原理”课程(也包括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立前提与存在的基础均来自现实的政治需求。现实的政治需求是思政课引导学生的首要价值,而其他的知识体系均是夯实这一价值的技术支持。满足现实的政治需求是“原理”课程必不可少的价值要求,这种“满足”并非盲目的,而是建基于对现实的政治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知识化表达。对现实的政治需求的忽视,是在现今的“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日渐明朗的表现。事实上,在教学中,学生日益厌倦或教条化或公文化或口号化的“原理”课程内容,教师也是日渐僵化地开展课程教学。

其实,现实的政治需求已经不是模糊不清、隐而不彰的,而是被明确表述了的。《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中明确指出,“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这意味着要“讲清讲透”相关内容,就不可能离开知识性表达;这种表达也不再是一味简单地重复和高调地宣传,只有通过富有逻辑、饱含学理的知识讲解,才可能完成“讲清讲透”的政治任务。其实,强调运用与善用知识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包括 “原理”课程教学)工作的原则,一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中都体现得较为显明。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2]这无疑在强调政治学习对知识学习的指导性和统领性,反过来说,也是在强调知识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性和辅助性。

同样,邓小平也曾指出,“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13]。江泽民鼓励年轻人“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14]。胡锦涛“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15]。习近平则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16]。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对任何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包括“原理”课程教学)而言,坚持和推行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既是本有的、应有的题中之义,也是符合与配合现实的政治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