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既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肩负着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文化水平的重大任务。其收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愿能否真正达成,关系到国家和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及时总结课程教学经验,是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方法论》一书是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长期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成果,是对这门课程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及理论提炼,同时也是对以往教学工作的回顾和反思。我们撰写本书的初衷,就是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展开思考。

长期以来,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的高校思政课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与时代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讲授内容方面往往拘泥于教材,讲授方式较为单一,知识体系的呈现较为单调和僵化,对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关联性解读不足,导致学生逐渐对课本传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淡漠甚至抵触之感。网络的普及、各种外来思潮的传入更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局限性,根源在于思政课教师自身对信仰的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解释现实的功能掌握得不深、领会得不透,使授课质量和效果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担负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解不到位,无法看到思政课所具有的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达成的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蒸蒸日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已经形成了具有说服力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鲜活的思想体系。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我革新和跨越性发展创造了极好的契机,不仅各方力量形成了同心同德的局面,青年学生也更容易了解并接受历史,更容易感知并认清时代,更容易坚定对国家所秉持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这为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内容提供了绝佳的现实例证素材。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好丰富的理论与现实资源,通过创新性改革来讲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成功运用的经验,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牢固树立起“四个自信”,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志存高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接续努力。

以上所讲的契机和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针对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提出的具体方向,也是教师在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课程时一直遵循的思考逻辑、实践逻辑。按照“八个相统一”的部署,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收获了丰富的正、反面教学经验。本书以“八个相统一”为线索开展相应的编写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写作任务。

本书的写作完成,凝结了西南政法大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讲教师们的辛苦付出,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此外,本书在提纲拟定、文本写作、统稿修改的过程中受到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并获得他们的耐心指导,在这里也向他们表示敬意!

组织本书编写和参与撰稿的具体人员名单及分工如下:潘宇鹏担任本书主编并承担第六章的写作任务;第一至第五章分别由肖朗、罗高强、周发财、靳松、文学平完成写作,第七、第八章分别由王国华和陈进完成写作。

由于书中的观点和认识来自教师自身的教学体验和思考,因此难免存在不够客观、全面的情况;对照“八个相统一”,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尚有较大的空间供今后继续改进。对此,我们虚心向各位读者求教,书中如有错漏之处,请一一指教。

编 者

202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