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内涵
方法按层次来划分,主要有三个层次。
哲学方法属于第一个层次,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哲学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辩证发展、矛盾运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一致等。
一般科学方法属于第二个层次,它是各门具体学科共同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
具体的科学方法属于第三个层次,它是各门具体学科分别采用的方法。
这三个层次的方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原理”教学方法是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方法,以哲学方法为指导,也会实际运用到一般科学方法。
“原理”教学方法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拥有内在的原则——“这一层次的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都起指导作用的方法,它规定了其他方法运用的方向、准则和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导向、规范的作用。这一层次的方法包括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方法等”[2]。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都要遵循这个原则,要在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这些原则在“原理”各堂课的教学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都统一于该原则。
同时,“原理”的教学方法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它必须与客观现实相适应。教学方法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客观条件与时代特点决定的,所以针对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方法,我们要尊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关于“原理”教学方法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学者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在此,我们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关于教学的重要论述,将教学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方法。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性,体现教师主导性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疏导教育法等。此类方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其以最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思政课还需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中心位置。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有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等,此类方法是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的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思想和行动的主人。
第二种,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方法。“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只有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才能汲取到这种知识。”[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列宁是从广义的角度来使用“灌输”这个概念的,“灌输”与宣传教育的意思是同等层面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灌输多有误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性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体现灌输性的教学方法有说理教育法等,此类方法能够明确地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理论知识及道德标准,比如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内国际局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体现启发性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有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情景体现法等,此类方法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启发中得出结论。
第三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显性教育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显性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体现显性教育特点的方法有专题法、图示法、讲演法等,在实施此类教学方法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明确,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教育过程较规范。隐性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4]。体现隐性教育特点的方法有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实践体验教育方法等。此类教学方法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行、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管。“隐性教育的平等性、愉悦性、无对抗性、渗透性等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育效果显著。”[5]隐性教育能够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