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列宁.列宁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列宁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胡锦涛.胡锦涛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9]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0]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1]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2]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M].艾彦,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3]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4]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5]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6]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8]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郑日昌,张珠江,王利群,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0]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万俊人,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1]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2]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3]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4]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5]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8]柏拉图.理想国[M].顾寿观,译.长沙:岳麓书社,2010.
[39]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本[M].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邓安庆,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5]张法琨.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6]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M].卞崇道,刘荣,周秀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4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2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9]苏泽.脑与学习[M].“认识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0]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1]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2]张载.张载集[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53]程树德.论语集释[M].程俊英,蒋见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54]焦循.孟子正义[M].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6.
[5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6]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8]周保松.自由人的平等政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59]胡河宁.组织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0]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61]苏令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62]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3]曹长德.启发式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64]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5]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6]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53-59.
[67]杨美新,何棋威.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本然、实然与必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0(5):86-88.
[68]吴潜涛,姜苏容.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69-73.
[69]冯刚,朱宏强.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功能作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2):1-3,34.
[70]汤志华,谢石生.论思政课守正创新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4):1-5.
[71]董雅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性与价值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7(2):12-19.
[72]龚群.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1):10-14.
[73]龚群.重新审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14-18.
[74]陈真.斯洛特是如何从“是”推出“应当”的[J].伦理学研究,2016(4):33-40.
[75]吕宏山,栗志刚.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6):120-127.
[76]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25-29.
[77]陈先达.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8.
[78]文学平.基于社会心理学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15-16,71.
[79]李梁.“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7-39.
[80]王学东.略谈考茨基“灌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J].国际共运史研究,1988(2):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