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性理论的形成过程
关于灌输性理论的原创者,有学者说是考茨基,也有学者说是列宁,还有学者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界定一种理论的原创者,应该在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对灌输性理论进行了相关论述,考茨基则明确提出了这一理论,列宁在革命实践中正式形成和完善了这一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萌发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在向广大无产阶级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时,最先提出“灌输”一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必须对精神思想引起足够的重视[3],而要想以精神思想影响人民群众并使他们苏醒,就需要从外面输入精神思想。可以将这理解为蕴含“灌输”思想的观点的最初表达。恩格斯也对灌输进行了很久的研究。1844年他注意到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不良风气,在给马克思的信中他提到“对不良风气灌输的担忧”。在1844年11月发表的《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发展》一文中,恩格斯认为“这幅生动的画(许布纳尔有关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一幅画)在宣传社会主义上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比革命宣传的小册子所起的教育指导作用要大得多,灌输成效显著得多”[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要充分团结工人阶级,对工人阶级进行“灌输”教育,使其把握历史潮流中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现实存在[5]。他们还进一步解释运用灌输理论的原因“在于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思想意识的落后,工人阶级本身难以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6]。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拉萨尔派破坏了党内培养已久的现实主义观点,而这种观点的树立是经过很大的努力对党进行灌输的[7]。在这里,“灌输”一词就是“宣传”和“教育”的意思,已经具备了后来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灌输之意。
2.考茨基的初步形成阶段
考茨基在灌输性理论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1886年,考茨基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灌输性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新时代》杂志首次提到了这一理论。考茨基在1888年参与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海因菲尔德纲领》的制定时,提出“灌输教育能对无产阶级产生极大的动力与号召力,主张深入到无产阶级群众当中进行政治地位与革命任务的灌输”[8]。1901年,在批判伯恩施坦机会主义时,他说社会主义意识不会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灌输是社会民主党的一个紧急任务,只有通过灌输才能使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必须要进行的革命任务[9]。综上所述,考茨基灌输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为:无产阶级自身不具有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的能力,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引导,但是这种引导(灌输)活动需要良好的理论知识积淀;无产阶级政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无产阶级头脑中去。
考茨基虽然没有深入系统地探讨灌输性理论,但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这一理论,为后来列宁形成完整的灌输性理论做了重要的铺垫。
3.列宁的创立和完善阶段
列宁对考茨基的灌输性理论进行了完善,同时从实践运用、社会影响等方面丰富了这一理论,使灌输性理论体系得以问世,以至于有许多学者将这一理论的创始直接归功于列宁。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中认为,社会民主党吸收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两方面的特征,工人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他们的理论指导[10]。1897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中,列宁提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工作就是在工人中间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且“同宣传工作紧密相联的,就是在工人中间进行鼓动工作……自然成为首要的工作”[11]。在《我们的纲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等文章中,列宁指出“只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运动的旗帜”[12],并对灌输性理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述和发展,使这一理论日趋成熟。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中对灌输性理论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他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只能依靠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人来创造,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低,迫于生计,他们只能孕育出工联主义意识,因此要使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必须从外部进行宣传和灌输。[13]因为资产阶级在任何时候都在想方设法地侵蚀工人阶级的思想,达到使工人阶级慢慢滑向他们的目的,因此早在灌输性理论的创始阶段,其就是人们用先进思想战胜落后思想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