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教学中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必要性
(一)“原理”教学中背离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后果
我们要科学地认识“原理”教学方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教学方法的统一性,也要尊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如果只强调“原理”教学的统一性,忽略客观现实的多样性,那么“原理”教学就缺乏现实针对性,课程设置会生硬死板,毫无新意与活力;如果只强调“原理”教学的多样性,忽略内在原则的统一性,那么将无法发挥“原理”课程的引领作用,难以保障课程的高质量发展,不能也无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原理”教学中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理由
1.为什么要坚持统一性
理由如下:
首先,“原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由于“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具体矛盾,其必然存在诸多具体规律。这里主要讲两个规律。
第一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从根本上说,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原理”教学应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选择或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我国国情。
第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同一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有着相同的发展特点,“原理”教学应关注各个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表明教学方法在起源、产生上就具有统一性。
其次,“原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指向统一的教学目标。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原理”教学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从具体的“原理”课程的层面看,在每一节课中,教师都会针对所有学生设定一个统一的目标,即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目标互相联系,融为一体,这是“原理”教学要达到的短期目标。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围绕同一目标,都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原理”教学方法具有统一性。要讲好“原理”课,推动“原理”教学改革、创新,就要坚持“原理”教学方法的统一性。
2.为什么要坚持多样性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国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了很大的变化,教育所处的环境也相应地在时刻变化着。“原理”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必然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教育对象各有其个性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要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内容决定了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为“原理”教学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所以“原理”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尊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这是“原理”教学与时俱进、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的关键。
3.为什么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原理”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具有原则高度的时代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要讲好“原理”课,推动“原理”教学改革创新,就要把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在“原理”教学中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我们要把握“原理”教学方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多样性的前提是坚持统一性,而坚持统一性寓于尊重多样性中。坚持“原理”教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是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