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当被问及什么是“原理”教学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时,很多教师会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或者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如“如何把握或理解‘原理’教学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大家就明白应从何处思考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称之为“原理”教学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理解和掌握“原理”课程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基础性原则。整体对应部分,对课程进行整体性把握时要防范片面理解。“原理”课程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批判和建设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批判中明确或潜在地包含着建设,没有纯粹的、只有批判的批判,即使是高举解构一切、批判一切旗帜的后现代主义,也不得不承认其理论的建设;而批判是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建设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或思想观念,无疑要与已有的理论体系或思想观念进行比较,而新的理论体系就表现在对已有的理论体系的驳斥和超越上,这就是批判。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事业是创建一种崭新的理论体系,这就无法避免批判环节,所以“原理”课程应该具备批判和建设的整体性意识。

②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原理”课程的整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各个部分都存在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不存在一个部分是批判,另一个部分是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原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始终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把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贯穿整个课程。

③用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来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和方式不止一种,如从理论体系结构的角度、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等。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如果能在课堂上把这个视角很好地呈现出来,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这一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具体性原则

具体对应抽象,“原理”课程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具体性原则旨在强调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教师如果只是抽象地指出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不仅无法呈现理论本身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学生更是无从理解这种统一性。“原理”课程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具体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于具体的理论和知识点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从物质观、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其他更细的知识点,都可以看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②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于具体的知识点的讲授中。既然大量的知识点都存在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那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要把这种统一性阐发出来,若只突出单方面的批判性或建设性而不指出统一性,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③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于学生对具体的知识点的理解中。我们无法笼统地概括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情况,这种理解和把握情况只能通过具体的知识点呈现出来。如果教师在“原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阐发了知识点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那么学生应当能从这种统一的角度理解知识点。

(三)相对性原则

相对性原则是一个与具体性紧密相关的原则。可以说,教师在“原理”教学中如果没有贯彻和理解相对性原则,也就没有真正理解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具体性原则,进而可以认为其未能真正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理”课程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相对性原则主要指的是批判和建设的相互对应,批判的理论和建设的理论是相互对应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建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而不能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建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和建设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既批判了唯心主义,也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