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整体和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的、关于事物统一性和可分性的一对哲学范畴。整体是事物自身诸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某些要素。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原理”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就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共同使用、相互依存构成整体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途径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共同构成“原理”教学的统一整体。
“原理”显性教育虽然有种种缺陷,但教学中不可完全倒向隐性教育的一端。显性教育注重的是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所以直接采用理论知识灌输方式。但显性教育必须存在,在“原理”课的教授中如果没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教授,那么隐性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没有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向,最终导致教学空洞贫乏。而隐性教育也有自身固有的缺陷,例如,其难以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任务,难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程进行有效的动态控制。因此,在“原理”教学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千秋,关键是要恰当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显性教育的渗透,也需要隐性教育的熏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一并构成“原理”教学的完整体系。
在“原理”教学实践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对立统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首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统一于同一个实践行为。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一个教育行为既有显性方面又有隐性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了教育行为这一整体,例如在“原理”课上,教师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理解相关知识,这是对学生的显性教育;但是知识也有自身的载体,上课所用视频、PPT,教师所举的相关例子,都能成为隐性教育资源,与显性教育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效果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任何一次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一个整体。其次,从学校课堂和学校之外的整体教育大环境的层面来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也是统一的整体。传统课堂讲授作为教育的显性方法存在,而课堂之外的如社会风气、文化氛围、体育艺术等其他因素则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对人们进行着课外再教育。根据“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不论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是教育的场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教育的生活世界里、在教育大环境的视域下,统一为一个整体,课堂内外都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场所。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来看,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显性教育如果将教育目的隐蔽在其他教育形式之下,就可以转化为隐性教育;而隐性教育的教育目的如果越发显明,以至于被受教育者觉察,其就可以被称为显性教育。换句话来讲,隐性教育并不一定永远是隐性的,而显性教育也不一定总是可预期、可见的,二者之间的分界在相互转化的意义上是模糊的、可以调整的。隐性教育虽然是自主、自动进行的,但如果能进行科学的精心设计,使隐性教育效果的可预期性、可检测性得到加强,能够有效地达到设计效果,隐性教育就转变为显性教育。而显性教育的教学内容如果经过长期的教授而根植于人心,成为人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而被人们普遍接受,教育目的可以不再被受教育者意识到,其就成为隐性教育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原理”的教授中,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等同起来或者对立起来都是错误的。要使二者都发挥积极的作用,就不能单方面地夸大其中任何一种,只有两种教育有机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