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教学要求

二、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教学要求

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还是意识形态教育所要求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都只能通过“原理”课程的课堂讲授呈现出来。这种统一性要想得到应有的体现,对课堂的三个主要要素——教师、教学安排和讲课都提出了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思维的引导者,是“原理”教学能否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关键因素。要呈现这种统一,对教师的要求如下。

①明确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意识。绝大多数“原理”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有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意识。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认为在“原理”课程中需要体现这种统一,有的教师可能认为意识形态教育不应该批判,特别是现实不能批判。这种主张很容易把课程引向干瘪乏味的知识灌输,在理论和现实有冲突的时候,教师只能采取回避的措施,这样很可能遭致年轻学生嗤之以鼻,进而严重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声誉和效果。所以,“原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认识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贯彻在课堂教学中。

②明确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知识点。虽然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理”课程的始终,但这并不是要求处处讲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而存在的,教师需要把这些知识点找出来。

③精心安排课程进度和课堂讲授内容。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不能只存在于教师的意识和教案中,需要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并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对整个课程和每一节课的内容做出精心安排,特别是涉及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知识点。

(二)对教学安排的要求

教学安排涉及课程的整体安排和每一节课的具体安排。作为思政课之一,“原理”课程的教材、课时等有整体统一的要求,教师着重于安排细节。为呈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对教师的教学安排提出如下要求。

①以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作为教学安排的切入点之一。在明确“原理”教学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后,教师对其落实的第一步就是以其为标准安排教学。

②以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要求调整教案和课件。对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意识的落实,最终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而教案和课件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承载者。

③把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落实到具体的课时上。也就是说,在哪一节课讲的哪一个知识点涉及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教师要心里有数。

(三)对讲课的要求

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否得到呈现,需要通过也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来评价,所以课堂是这种统一的决定性因素。为呈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对教师的讲课思路和内容提出如下要求。

①通过知识点把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呈现出来。知识点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载体,离开知识点这种统一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教师首先要以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为视角把知识讲清楚,这是基础。

②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和理解知识点,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学生只有将知识点内化为思维,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特别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在讲授这样的知识点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真正理解建设性和批判性是如何统一的、是在哪里统一的。

③理论联系实际。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不仅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时代的现实情况中,包括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为我们解读“原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特别是对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帮助他们厘清现实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接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