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启发性教育强调的是教育启动、发动与学生主动、自动相统一,启发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为中心,体现为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具体来说,启发性教育有以下特征。
1.以教育对象为主体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存在两个主体。相比灌输性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主体,启发性教育更强调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启发性教育强调受教育者是一个潜在的、可能性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64]。一方面,教育者在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时,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兴趣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会制约教育过程,教育者在从事教育时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感意志等因素。另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在教育者引导下的主体性,既要体现教育者的主导性,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两个主体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启发性教育常跟政治、文化的民主氛围有关,可以说社会民主是启发性教育形成的外在条件,而启发性教育又反过来推动社会民主的进程。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双向互动的
跟灌输性教育强调信息传递是单向度的不同,启发性教育强调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交流、探讨,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彼此倾听与接纳,通过理论论证实现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交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启发性教育有四个优势:①双方主动投入教育。启发性教育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交流,受教育者可挑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育者的权威,教育者鼓励受教育者积极思考、主动探索。②双方主体效应充分。启发性教育是互动式教育,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充分地“利用教材”来教。③师生互促,全面发展能力。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料,接受来自受教育者的挑战,而受教育者要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双方的能力、教与学的张力都会得到提高。另外,在这种互动式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坚持人人平等,保护不同意见;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建立互动的基础;重视资源开发,坚持方法多元。[65]
3.个性化的教育
启发性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个性化的个体,教育者不仅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而且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为了在教育过程中发掘受教育者的潜力和个性,教育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者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个性发展与风格形成是相辅相成的,个性发展是风格形成的前提,而风格形成是个性发展的最终目标。②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水平、类型的差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对教学时间和方式进行合理安排。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教育者要对基础好的受教育者进行精心培养,而对基础较差的受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多加表扬,让他们尽快赶上进度。③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同时注意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66],因为在启发性教育中,评价教育效果的好坏不仅要考查受教育者获得了多少知识,更要考查受教育者的能力提高了多少、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发展。④在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基础上,要充分运用网络教育的优势,因为网络教育可以提供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让学生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目标。
4.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启发式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受教育者的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心智的发展。一方面,它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启发性教育既要促进受教育者的智力发展,又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兴趣、需要、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起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它以增强受教育者的幸福感为目标。幸福固然与人的生活环境、收入水平、家庭状况等有关,但幸福感是一种基于主体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持续的、正向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幸福感是一种能力,即个体对外在事物进行清楚、理性的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幸福感又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与人生追求、人生境界有关。因此,在启发性教育中,教育者会引导和培育受教育者自尊自信、自觉自制、积极乐观和随和通达的品质[67],进而让他们体验幸福、享受幸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启发性教育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启发性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具体手段,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建构适用于当下社会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年5月4日,温家宝在北京师范大学会见学生时强调启发性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使学生会动脑,还要会动手;不仅要教他知,还要教他行”。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时常提及启发性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它与灌输性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