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数据与个人数据

二、普遍数据与个人数据

普遍数据是指教育者通过科学试验或调查统计而获得的统计数据和详细分析,以及由之推演出的定律或定理。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从而为后面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普遍数据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预测性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思政课也运用普遍数据进行教学。教育者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状态,都能通过统计分析加以归纳总结,教育者根据先前的统计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例如,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利用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现由预设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的转变。教育者可在课堂上或课堂下随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预习和作业中出现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设计。“原理”课教师可利用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对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存储、统计、分析和预测,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结果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得数据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准确的数据分析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师的时间。在持续反馈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连续测评,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的变化,为教师开展后续教学提供课程设计参考,使课堂教学管理由传统的经验型向数据型、智能型和科学型转变,从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向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转变,实现由预设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总之,利用普遍数据能够避免无效的教学流程,让教师能够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个人数据是指教育主体自己的经历、印象、感受、体验等,它包含个人的情感、意志和追求。教学中的个人数据以课堂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日常生活体验等为内容,既包括教育者的经验,也包括受教育者的经验。

“原理”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其目的不是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门具体课程,而是指向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结构,着眼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本身的成长,以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考察某所学校时,将从每班随意抽取的3名学生共18人的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他将表格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成绩的确超过一般学生,进步很大。再后来,这18名学生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在生活中,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或崇拜的人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体现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产生一种美好的期待,并出现具体的期待结果,并且对受教育者努力付出的实践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或帮助等,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教育者对自己的特殊关怀和鼓励,从内心接受教育者的种种关心和帮助,从而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结果。教育者的这种暗示,正是许多学生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教育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受教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到教师忽视的学生就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这个心理学效应也启发教师要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学生在课堂中不但会学习教师讲授的系统知识,而且会通过教师的个人经验、思想情感等感悟到深刻的教育意义。

个人数据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同,所获得的课堂感受和学习效果完全不一样。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的参与性越强,“原理”的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

但是,是与生动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更大,还是以大量确凿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更大?答案是:与大量的科学统计分析数据相比,大多数受教育者更容易受清楚、生动、个人化的事例的影响,个人化的事例越是生动形象,其教育效果越好。因此“原理”教学必须贴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9]因为普遍数据往往抽象而空泛,个人数据往往生动而具体,所以社会生活经验或政治文化经验丰富的人讲授“原理”课,会让学生有更大的获得感。不过,要开展好“原理”课教学,就必须将普遍数据与个人数据结合起来,把统计分析与个体经验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