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面授课堂建设

四、“原理”面授课堂建设

慕课面授课堂依托于现代网络技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实现全面锻炼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方式。

就教材的导论部分来说,其面授课堂可以按如下方式展开。

首先是课前准备阶段,即教师推送导论部分的学习资料,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阶段。具体来说,一是教师根据导论的教学目标,制作“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和条件”“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相关微视频,整理阅读材料、习题等学习资料,并在课前将它们推送给学生自学。由于这一教学环节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产生这样的困惑:如何确定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慕课教学从两个方面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教师设置学习任务清单,要求学生对课程微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料进行总结,列出重点和难点,形成学习报告。二是教师利用慕课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了解其学习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这集中体现了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即它能够以量化的形式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例如,学生是否观看了微视频、看了多长时间、看了几遍,在线习题完成了多少、花费了多少时间,谁发了帖子、谁回了帖子等,这些信息都会被教学平台记录下来并据此进行精确分析。以此为根据,教师就能够围绕学生在课前在线学习中的难点、疑点进行教学设计,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其次是课上教学活动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课堂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已学习的知识;二是由学生对照学习任务清单汇报导论学习心得,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观点的理解;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与可改进之处,进而梳理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导论内容的内在逻辑。显然,这一阶段对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升学生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美国学者苏泽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在讲授、阅读、视听结合、示范、讨论组、实践练习、向他人教授、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等教法中,让学生向他人讲授所学内容的方式效率最高。[3]这种教法既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水平、临场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又有效促进了学生进行课前学习,推动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是师生研讨、互动阶段。教师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题,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导论部分来说,以下思考题是较为合适的:

问题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学习的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

问题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都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问题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5]恩格斯在1895年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6]。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上述问题既能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原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慕课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