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下的教学实效

三、基于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下的教学实效

任何问题,只有存在被提出的意义和作用,才是严肃的问题;也正因有意义和作用,其才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途径。探讨“原理”(亦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作用和意义,不仅有利于整个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升思想政治课程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的实现。具体而言,在“原理”课程的讲授中坚持和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种实效。

(一)强化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来自对理论的批判性学习和经验实证,也就是说在通过批判性学习和经验实证之后,我们会发现“原理”涉及的理论的真理性和有效性。为什么“原理”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经得起经验实证和批判性反思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写道:“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3]在中国,思想政治课程一直以来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其所涉及的理论是几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艰辛努力、不断探索才换来的理论成果。这从源头上保障了“原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其一切理论均来源于对事实和现象的历史性考察和辩证思考。更关键的是“原理”课程所涉及的理论不仅掌握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且洞悉了人民群众的深层心理。

如何才能让学生达到对时代大势和人民群众有透彻的了解和掌握呢?无疑,对“原理”内容的讲授不能依靠独断和口号,更不能盲目滥用和迷信,而应当利用人类普遍理性的产物——知识来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程度和境界。因此,将知识性加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助于学生通过普遍理性的方式掌握时代大势和群众心理,而不是借助空洞的口号和迷狂的信心来掌握。知识的参与增强了学生对“原理”教学过程中所关涉理论的信心,让他们意识到“原理”拥有强大的理论基础,能够帮助他们透视世界、洞悉人心、掌握规律。

同样,道路自信是指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表示认同和支持。中国要走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中国共产党所持意识形态的既定事实。对此,教师在“原理”教学中应当如何去诠释呢?教师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的现实,并且能够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等诸如此类循环论证的说辞,是不足以说服学生和掌握学生心理的。因此教师在“原理”教学中,应当引入更多、更复杂的历史知识来探讨现实的复杂性和历史选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在此情况下,“原理”教学需要引入大量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价值观。换句话讲,在当今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应当更多的来自知识性建构,而不只是高亢的价值性喧嚣。由此可见,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原理”教学只有更加有力地坚持甚至更为彻底地落实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才可能达到道路自信。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将拥护党的领导这一价值观融于其中,让学生在领会党的理论的实践性、科学性、正确性的过程中,强化对党的认同。

(二)助力大学生自我成长

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对世界、社会、文化、制度等诸多方面的认知和理解大都处于自我建构和外部形塑阶段,如何以适当且有益于长远发展的方式建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是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极其重要且迫切的问题。大学生需要认识其所处的世界、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那么大学生如何才能获得恰当的认知呢?唯有建立在人类知识共同体对世界、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方面的解释的基础之上,认知才可能是正确的,至少是被普遍认同的。这就要求“原理”的教学方式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基于人类知识共同体的解释来认知世界、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也即是说,在助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原理”教学首先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知识传播的媒介,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教义”传播的媒介。知识传播之所以能够助力大学生成长,是因为知识的继承性、累进性与普遍适用性能够普遍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认知和理解世界、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

当然,“原理”教学并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播,而是一种抱有特定价值观的知识传播。也就是说,“原理”教学的表现形式是知识教育,其本质内容则是价值观输出。因此,“原理”教学所内含的价值性便是它之所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若无特定价值观,那么“原理”教学只会沦为普通的哲学教育、政治教育、经济教育、社会教育等理论教育。因此,“原理”教学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不可能是科学意义上的中立客观,而是用知识服务于价值,以价值支撑着知识。

在“原理”教学中,特定价值观的输出对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任何人的成长与成就都难于脱离其生存环境(包括经济、文化、制度等),而对于生存环境的深刻理解无疑可以帮助其快速成长。目前在中国,每个大学生都被抽象地视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青年的时代使命和生存背景。青年只有对此有快速且深刻的领会,才可以快速成长。这就要求大学生准确深刻地把握当前趋势和时代使命,这些正好是“原理”教学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四个“正确认识”明确表达出“原理”教学工作在价值观层面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原理”教学助力大学生成长的具体指南。

四个“正确认识”很容易被误解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要求,其实这里不仅包括价值观期许,还客观地指示出知识性的要求。所谓“正确”不应该仅是意识形态自我规定的“符合事实”,而是包含着超出特定价值观的、客观的“符合事实”。即是说,“正确认识”要求“原理”教学应该从客观知识中分辨出符合事实的“正确”,而不是忽视人类普遍理性的独断性的“正确”。比如在“中国特色”与国际之间作比较时,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罔顾事实基础,刻意扭曲事实来达成意识形态的正确性,而是基于客观的普遍分析与深刻洞见做出正确判断。这样的“正确认识”不仅可以获得大学生的认同与拥护,而且可以赢得任何一个具有普遍理性的人的认同与维护。因此,四个“正确认识”的实现只有通过“原理”教学中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方式才可能达成并持续。学生通过知识学习了解到中国当前国情及其发展过程,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宗旨中的科学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同时在知识学习中增强了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知识的积累以及价值信念的同时性获得是“原理”教学中应当被认真对待的,因为其不仅是课程任务,还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正所谓“正视、重视、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44]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并非无限制的发展。任何变化都必然存在其前置性的限制条件,这是由因果律决定的。因此,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前置性的限制条件下展开的可能性。有学者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45]。这里所说的“社会发展水平”就是一种普遍性的前置限制,抽象地说,就是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发展,人不可能超越时代而发展,任何人的发展都有其历史限制性。概言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当前背景下,个体在现实条件中可以企及的一切可能性的实现。

对“当前背景”的理解并不是一开始就对任何人开启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都可能切实地理解和把握当前背景的内容。“原理”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开启对当前背景的理解。有人认为,当前背景就是时事政治,就是当前正发展的事情的汇总。其实不然,当前背景自然包含时事政治、正在发生的事情,但绝不是简单地汇总和分析。倘若 “原理”教学只能引领学生开展简单的时事分析,那么这种课程是不合格的。在此问题上,“原理”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透过相关专业知识,比如历史知识、财经知识、政治理论知识甚至科学知识等,系统地透视当前背景。这些知识系统的介入意味着“原理”教学不是徒有理想口号和美好观念的“成功学培训”,而是让学生拥有专业知识并能够恰当地运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教学。如果一味地强调知识对学生理解当前背景的必要性与先决性,很容易令人误解为知识对“原理”教学而言的唯一性和不变性。知识固然重要与必要,然则无方向和中立的知识观对“原理”教学(包括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不必要的。在“原理”教学中,知识需要辅佐价值观的表达与特定意识形态的实现。即是说,知识的引入是为了扫平观念和意识中的障碍,让“原理”教学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能够以理性和温和的知识形式进入学生的观念中。因此,知识与价值在“原理”教学中无疑是不可分开的。唯有如此,让对当前背景的理解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助力,才可能具有更多的现实可能性。假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获得了足够多的帮助理解当前背景的知识,其自我发展却是在自私自利甚至违法乱纪的道路上“突飞猛进”,那么,这样的知识理解对其全面发展有何益处?倘若教师在“原理”教学中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组成部分,那么学生就在观念深处植入了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机制,这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

大多数时候,人们会认为自己清楚自身所处的位置和状况。其实,这一想法并不准确。从目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多时候人们会出现自我欺骗的心理,比如根据“Dunning-Kruger effect(达克效应)”理论,能力低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水平,能力高的人则有一种低估自己水平(或者高估他人水平)的趋势。这说明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并不是清楚明白的,甚至在很多时候会出现错误。对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现状。大学生对自身现状的认知与判断同样需要大量专业知识,比如心理学知识能让大学生明白自身当前所处心理状态与认知习惯。即是说,澄清大学生个人的现实条件是一项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加持的自我探查、诊断和修正的过程。由此来看,“原理”教学就有必要提供能够用于大学生进行自我探查、诊断和修正的知识。其实,“原理”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对个人的现实条件加以澄清,而是由此迈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期望,即“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从思想和精神生活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46]。当然,“全面发展”并不是处于完满状态下的静态摹状词,而是用于描述阶段性效果的指示词。正如学者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刻把握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确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47]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乃是不断实践出来的积累性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的自我诊断和自我修炼的知识和价值观体系可以从客观上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原理”教学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绝不能分离,而是需要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助力大学生在当前背景下结合个人的现实条件实现全面发展。

【注释】

[1]杨美新,何棋威.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本然、实然与必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0(5):86.

[2]吴潜涛,姜苏容.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69.

[3]冯刚,朱宏强.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功能作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2):1.

[4]汤志华,谢石生.论思政课守正创新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4):2.

[5]同注1,1.

[6]同注2,1.

[7]吴潜涛,姜苏容.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69.

[8]杨美新,何棋威.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本然、实然与必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0(5):86.

[9]董雅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性与价值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7(2):12.

[10]同注1,12.

[11]汤志华,谢石生.论思政课守正创新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4):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

[15]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4.

[17]龚群.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

[18]龚群.重新审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6.

[19]同注1,11.

[20]陈真.斯洛特是如何从“是”推出“应当”的[J].伦理学研究,2016(4):33.

[21]SLOTE M. Moral Sentimentalism[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69-70.

[22]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43.

[23]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2-69.

[24]同注2,52-69.

[25]董雅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性与价值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7(2):14.

[26]董雅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性与价值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7(2):14.

[27]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M].艾彦,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8-172.

[28]同注2,13-69.

[29]同注1,14.

[30]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96.

[31]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8.

[32]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97,301.

[33]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98.

[34]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164.

[35]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01-502.

[3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190.

[37]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42-750.

[3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564-569.

[39]董雅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性与价值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7(2):16.

[40]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7.

[4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07-536.

[42]吕宏山,栗志刚.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6):126.

[4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4]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26.

[45]陈先达.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8.

[46]陈先达.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7.

[47]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