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的选择示范

一、知识点的选择示范

在遵循上述原则下,我们选择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教学作为示范,以此探讨“原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展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实践。讨论“原理”教学中具体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的前提则应是确立具体知识的知识性。通常认为只要出现在书本中的内容,都可称之为知识。其实,这种看法太过笼统,甚至含有部分偏见。书本上的内容除了大量的知识,还有许多事实、材料、缺乏足够证据的判断等,而这些不能笼统地被视为知识。同样地,“原理”中也存在一些知识之外的内容,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与现象。关于历史与现象的描述只能当作材料或论据,或者说事实,不可上升为理论知识。毕竟一般视为知识的内容都存在着一些基本特性,比如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换言之,若称某个判断为知识,那么此判断就应该可以用于归纳总结已经发生的经验事实,也可以在约束条件中预测将要发生的事实。因此,“原理”教学中对具体知识的选择并非随意的,而是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具体知识的知识性,并在此基础上选出知识点。

“原理”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应该被视为知识的理由在于它能够归纳总结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工人)普遍贫穷的原因,同时它也可以被用于预测未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变的情况下(约束条件)无产阶级将继续贫穷的事实。在此意义上,我们暂且将剩余价值理论视为一种普遍性知识,而非一种基于特定视角的特殊知识。那么,剩余价值理论作为普遍知识,其知识性的内容与框架是什么呢?

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价值如何构成以及分配的理论,其重要的理论前提便是劳动价值论。该理论含义丰富,其核心要义便是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始终难于摆脱生产剩余价值并最终被资产阶级剥削剩余价值的命运。从知识性的角度看,剩余价值理论要解释工人为什么要生产以及为何会被剥削剩余价值。无产阶级为什么要生产剩余价值?其实,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而言,“为什么要”并不是一个关于选择意愿的问题,而是生存异化的问题。无产阶级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之外,并没有其他可以投入生产过程中成为生产要素的东西。因此,劳动力成了工人参与产品(商品)最终价值分配的唯一要素和依据。价值分配问题一旦提出,变换的问题也将被带出。那么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呢?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只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创造,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信息等)只参与商品的价值构成,而不创造和增加商品的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商品价值通常被理解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由非劳动性要素(如资本、土地、信息等)流通或转换产生;另一部分由工人劳动创造生成。流通和转换而来的商品价值是可量化的、均质性的、静止性的、非创造性的、依附性的,而由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则是动态的。这部分价值可以大于、等于、小于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费用(资本,即给工人支付的工资)。如果由工人劳动创造出来的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小于或等于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费用(资本),那么资本家无法从整体资本流通过程中获得任何收益,这甚至会导致资本家的资本缩水。很明显,资本家绝无任何动机开展这样的会使资本缩水的运作。通常,资本家总是希望也很努力地通过资本流通来实现资本增殖,即实现资本的逐利本性。由于商品价值的产生和创造只来自工人的劳动,若想资本增殖,资本家所能采取的唯一方式便是促使工人增加劳动,让其劳动创造的价值超出用于购买其劳动力的费用(资本)。这些超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工人劳动便用于创造剩余价值。换言之,工人之所以会生产剩余价值,并不是出于工人的意愿,也不在于资本家欺骗,而在于人性与资本凝结的贪婪(有时也称其为资本家的贪婪)。就人的自私性而言,没有人(包括资本家)愿意无偿地让他人占有自己的所有物,如金钱、时间、土地等。由于人性的贪婪,附载于人性或表达于人性的资本天生便有扩增的冲动。当资本的增殖活动受到抑制时,资本就会退场、消失,由资本构架和串联起来的生产活动进而也会消失。在价值创造源于无产阶级劳动的理论的约束下,资本实现其增殖冲动的唯一可能途径就是不断地无偿占有能够创造价值的工人劳动。被资本占有的工人劳动便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总之,工人生产剩余价值的原因是工人的生存有赖于资本有效流通(增殖)过程中的依附性劳动;而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与资本凝结的贪婪以及无产阶级生产过程的依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