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
理性教育是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而达到使其认同或内化教育信息之目的的教育方式。人们对知识渊博的人所提出或传播的教育信息较为信赖,其原因在于“人类是认知的吝啬鬼(cognitivemisers)。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竭力节省认知能量”[6]。听从知识渊博的人或某方面的专家的看法,可以节省我们自己的认知能量,避免对复杂问题进行没完没了的思考、探究。
传统教育通常更强调理性教育的方式。理性思考的特点是具有科学性,因此人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引。理性教育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引与呵护中,走出经验主义的怪圈,被赋予与时代同行的品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明前景。在当今利益主体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情况下,愈加需要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如果只是一味埋头苦想,不但老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产生新的疑惑。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不过,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提法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因此,进行“原理”教学时,最根本的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性教育是通过引发受教育者的崇敬、喜爱、羡慕、渴望、焦虑等意志情感因素而达到相应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人的思想、行为不仅受理性因素支配,也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理性教育形式背后的感性教育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更容易和更坚定地相信完美的人: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这样,尤其是在意见分歧又无法统一时更是如此。他个人的特点可被视为他所拥有的最有效的劝导手段。[7]完美的人能在多方面引发学生的崇敬和喜爱,人们出于对其品质的信赖,进而接受并认同其所提出或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其实是一种“晕轮效应”。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主要有三个因素对“原理”教学的影响较大:道德、知识、外部特征。这三个因素都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反感等情绪,从而影响“原理”教学的开展。
首先,在道德上,教育者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信任,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原理”课教师要自觉在为学为人方面做学生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其次,在知识上,教育者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原理”课教师除了要坚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外,还应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开阔国际视野。
最后,在外部特征上,教育信息的提出者或传授者的外部特征被受教育者认同并喜爱,教育就可能卓有成效。这种现象背后的潜在推理是“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有其貌,必有一分才”,这其实正是“社会刻板印象”在发挥作用。
“原理”教学绝不只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学问,更要求学生能够联系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因此,学生要学好这一学科,就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一方面,学生要紧密联系我国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了解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学生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积极端正自己的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只有通过感性教育,才能让学生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那么,“原理”教学中,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理性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方式更有效,还是以唤起受教育者感性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方式更有效呢?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和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证明:以唤起受教育者感性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方式更有效。人们研究投票选举宣传中某政党候选人的宣传效度所得出的结论也证明了我们的观点:投票选举宣传中,接受以感性宣传为主的竞选者人数大于接受以理性宣传为主的竞选者人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板着面孔讲理论”的方式,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感性教育方式为主,理性教育方式为辅,如采用图像、诉诸幽默等。如今,教师开始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App辅助教学手段等,这正是注重运用感性材料的体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