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教学方法建设

五、“原理”教学方法建设

如何以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这是慕课教学模式探究的核心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思政课教学要让学生觉得有意义、教师感到有活力,对社会有价值,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断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梳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教学问题链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出来,建立以“问题逻辑”为导向的问题逻辑体系,同时结合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方法,是慕课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的合理形式,也是其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之处。

那么,如何提炼出问题链中的问题?又如何保证这些问题既真又好?我们认为,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是抓住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避免教学“剑走偏锋”。为准确把握、透彻解答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和归纳,设计一级层次的问题,然后进行问题层次细化,即把一级问题细化为有梯度、层次分明的二级、三级问题,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教学问题链;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问题链中处于同一层次及不同层次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逻辑关联,以问题逻辑的方式设计若干个慕课教学单元,建立起一个慕课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7]另一方面,学生是教学的旨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需求和困惑,才能避免教学“目中无人”。通过慕课平台、问卷调查等,调研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同时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问题,以环环相扣、层层分明的问题链点燃学生激情、激活课堂,让学生沿着明辨是非、格物致知的思考路径,在不断深入地连续追问中学会思考,确立信仰,由“课堂的旁观者”转变为“课堂的主人”。

以导论为例。首先,教师概括整理教学内容,把握其理论逻辑,形成思维导图。导论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他内容都是对这一观点的具体论证,因此可将其设定为一级层次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教材对此问题的论述从四个方面展开,即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此相对应,可设定“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及“马克思主义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四个二级层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将二级层次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可分解为以下三级层次的问题,即“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可分解为以下三级层次的问题,即“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可分解为一个三级层次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可分解为下列三级层次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有何价值”“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发展有何价值”“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有何价值”。这样就将教学内容以问题链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对导论部分的理论演进逻辑就有了清晰的了解。

但仅仅如此,导论部分的教学仍带有抽象性,要真正便于学生接受,教师还应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将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实问题链的内容,并运用案例、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学说。例如,在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理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要解答这个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用以下案例:英国广播电台(BBC)在20世纪末进行“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被英国媒体评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熊彼特、海尔布隆纳、德里达等学者对马克思高度评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重新“走红”。教师可用这些案例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西方仍被广为接受。回答这一问题后,学生往往会继续追问:西方社会为何会如此推崇马克思?教师可以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判断和“治疗”对策说起,列举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等案例,分析当今世界“马克思热”的成因,说明发达国家的社会趋向接近马克思的目标,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教师在讲解上述内容时,可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这一知识点结合起来,从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往往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的清晰了解。教师可播放纪录片《燃烧的黄龙旗》相关片段,通过中国近代海军建立、发展乃至最终失败的例子,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面对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传统文化陷入全面危机,无法指引中国人实现救亡图存”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以PPT展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艰难历程,使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这一观点。

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为根据,科学设计教学问题链,再辅以鲜活的案例和视频,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理论说服力,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因而能够取得良好的实际运用效果。

【注释】

[1]李梁.“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8.

[2]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3.

[3]苏泽.脑与学习[M].“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脑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75-76.

[4]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4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0.

[7]李梁.“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