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举例说明

二、举例说明

“五步法”可以同时运用于三个层面:一是教育者本人内化教育信息的层面;二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层面;三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层面。为避免繁复,我们只从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层面加以示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提到“我知道如何如何”,而且当我们清醒的时候,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从事认识活动,但究竟什么是“认识”或者说何谓“知道”,我们很少讨论。究竟何为“认识”,即认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似乎并不清楚。对“认识的本质”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此以“认识的本质”这一问题作为“学问思辨行”次第推进的教学方法的示例。

第一步:先简略陈述“认识的本质”这一问题的历史演进,由“学习案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认识;再讲述不同哲学家对“认识的本质”的回答,既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主要看法,也包括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主要看法,但重点是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论述。此乃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博学之”步骤,教师尽量概括性地提供古今中外的正反两面的信息,但要厚今薄古并以正面信息为主。

第二步:询问学生对“认识的本质”这一问题的答案或疑惑之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最好先将自以为熟知的东西陌生化、问题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其慢慢探求真相,最终达到“真知”。此乃反躬自问、找准问题、寻根究底的“审问之”步骤。

第三步:通过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不同回答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哲学史上“先验”与“反映”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对“人的认识如何可能?”“认识从何而来?”等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在此,教师切勿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任何形式的揶揄讽刺,更不得“扣帽子、打棍子”,否则,我们的教育将彻底失效且将学生推到了我们教师的对立面。我们需要深思的是学生持有不同看法的原因,绝不可直接将其归因于他们的主观意志——事实上,每个人的意志都蕴含着理性的力量。

第四步:鼓励学生进行更高一层的反思或者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相互对话、相互纠错。可以让观点不同的学生分别思考他们基于不同理由而持有相应的观念,这是否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观念是否足够全面和理性,不同的理由本身是否立足于客观事实、是否存在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问题。在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辩驳的同时,教师要注意防止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确保辩驳在平和、理性的基础上展开。学生之间的相互说服,其效果往往优于教师对他们的说服。在他们相互说服的过程中,教师的评判要尽量客观公正。此乃分清黑白、去伪存真的“明辨之”步骤。

第五步:教师进一步以学生身边的实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鼓励学生锲而不舍、笃行不已。当然,精当的实例往往难找,即便找到,学生也可能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该实例因而难以产生普遍的说服力。通常越是司空见惯的事例越具有说服力,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事例入手。比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获得启发,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教师可以用这一案例来论证认识的本质,即如果屠呦呦没有经历无数次的实践,没有对疾病和药物的创造性反映,她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注释】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

[3]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3.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9.

[5]孙爱春,牛余凤.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266.

[6]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郑日昌,张珠江,王利群,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18.

[7]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5.

[8]文学平.基于社会心理学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16.

[9]文学平.基于社会心理学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16.

[10]文学平.基于社会心理学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16.

[11]文学平.基于社会心理学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16.

[12]文学平.基于社会心理学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16.

[13]《礼记·中庸》讲为学五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对为学全过程的科学概括,“原理”教学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也必须严格遵守这依次递进的五个步骤。而且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在很多方面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相容的,因此,儒家典籍对为学之内在程序的概括,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