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显性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显性教育一直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进行“原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其在以往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广泛传播了先进的思想理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关于显性教育的内涵定义,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王瑞孙提出的,“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
显性教育具有很明显的特点,首先,教育目的明确,显性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讲授知识和吸收知识的不同定位,二者的教育目的明确。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把观点和要求直接、明确地教授给受教育者,双方都对课堂讲授的传统教育模式习以为常。其次,教育方式显明,通过外显的形式直接传授知识,受教育者能够直接感受教育的目的和意图,接收的是教育的外在显现内容,接收的内容与传递的内容一致。再次,教育效果显著,显性教育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受教育者快速掌握所教授的内容,直接通过讲授、灌输达到对知识的识记运用,效果显著。最后,教育方向确切,显性教育在进行教育之初就对教育结果有一定的预期,且设定了教育后能达到的效果,设定了确定的教育方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仅仅依靠学生的内在自省是无法实现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强制手段,逐步塑造学生成熟的思想体系与观念意识,形成意识和道德自觉。每个人在发展的早期都需要最基本的知识积累,显性教育正是受教育者主体思想发展的基础。例如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系统地教授相关概念和理论,是“原理”教学工作的基础中的基础。要想学生在价值领域取得进步,学校就必须向他们传授一定的价值内容,如果教师没有吸收各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那么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源之水;学生没有基础来发展他们的价值观,也就无法将科学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因此,显性教育在“原理”课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落实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内容的教授,都是十分基础和必要的。
(二)隐性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提出的。如果追根溯源,隐性教育的萌芽可谓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时期其就已经有雏形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而不是像当时的智者学派一样直接传授知识给学生。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方法被称为“精神助产术”。古希腊时期的其他哲学学派在教育上也有类似特点,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学习,教师通过任何可能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教授。
在近代,“隐性课程”的概念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和他的学生克伯屈的著作中有所体现。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中提出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显明的课堂内容,还有被明确要求讲授的内容之外的东西。杜威认为,有时候学校的各种建筑物、各种校规和特制的教学器材发挥的作用比正规课程的影响大,认为“教育即生活”,学生所处的整个生活情境都发挥着隐蔽的教育作用。杜威的学生克伯屈由此提出了“附带学习”(或者称“主副学习”)这一概念。所谓“附带学习”,就是伴随对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针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所塑造的情感态度、品德、习惯等。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作为隐性教育的标志性人物,在其著作《课堂中的生活》中正式提出了相对于“显性课程” 的“隐性课程”观点,并且做了较为系统的阐释。“隐性课程”这个概念中的“课程”二字,并非实指学校中的课程,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教育中还存在着对学生有潜在影响的一个向度,如在学习中非预期的价值观、文化氛围、知识等。“隐性课程”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对隐性教育的内涵做出了系统解释。隐性教育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隐蔽性。隐性教育是通过隐蔽的、非公开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受教育者生活和学习的整体环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不同于显性教育有具体的内容纲要和教育成果,隐性教育的教育内容、形式、目的都隐藏于一些“非标准教育”的因素中,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隐藏其中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二是愉悦性。与显性教育的机械僵化的传统课堂形式不同,隐性教育要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其他不具有课程特点的活动如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保证了教育的趣味性和愉悦感。三是自主性。当代中国大学生普遍正处于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阶段,不喜欢被强力支配着被动地学习,隐性教育能通过诱导的方式调动大学生的兴趣,让被动灌输转变为“自我教育”,使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从逆反到主动接受。四是持久性。显性教育的教育效果常常随着考试或测验的结束而消失,但是隐性教育的教育效果由于根植于受教育者的思想之中,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对其巩固加强,形成长期和持久的教育效果。五是多样性。显性教育的教育形式非常单调,传统课堂只有知识讲授一种模式,隐性教育则可以依托于任何形式来展开,教学环境不再局限在学校课堂,可以说如果对隐性教育形式进行精心设计,那么隐性教育可以遍布人们所处的整个生活世界,且形态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