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对“原理”隐性教育的启发
高校思政课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组成。这些直接、系统地讲授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课程被称为“思政课程”,其旨在促使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客观、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以便指导大学生日后的实践生活。而课程思政则是指在学生的通识和专业课程中,通过隐性教育的方法,设计并隐藏思想意识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伴随专业知识的教授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原理”教学仍属于思政课程范畴,与课程思政的区别主要如下。首先,从内容上讲,“原理”课是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导,传播国家政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政课程,其政治性鲜明;而课程思政则是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隐蔽熏染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其次,课程思政一般采用隐性的传授方式,将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原理”课则主要是通过显性、直接的方式,将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最后,思政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必要组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占据基础和主导地位,着重于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课程思政则整合了各种资源,属于“思政育人环境”的概念,是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仅思政课要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其他通识专业课教学也应该承担思想教育任务,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同一个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高校应该重视哲学、社科等通识教育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通识专业课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加强与“原理”课教师的交流,双方联系“原理”课教材的理论内容,共同设计同一教育目的在非思政课程中的不同的隐性呈现方式,“原理”课的内容在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时候间接体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专业课堂上自然接触、认同“原理”课的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原理”课的内容内化于心。其他一些相关文件也曾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4]高校通过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在高校总体课程思想政治设计的大环境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合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原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其实就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法互相融合渗透的过程,这种整合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两者并用的效果大于使用单个方法的效用的总和。在“原理”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不是简单叠加或交替使用,而是互相包含、融合、渗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联状态。“原理”思政教育必须是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其系统内显性教育方法和隐性教育方法优化组合,有序运行,要求彼此目标趋向高度一致,促进整体效能得到最大发挥。思政课程以“原理”课为主导,为课程思政保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提供保障,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学科专业课程则渗透进“原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课堂实践中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此既发挥了“原理”课的主导性,又有效融合了课程思政全面育人的优势,从而实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完美融合。两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解决了传统“原理”教学中专业课和思政课在功能上的长期分离状态,整合优化了课程资源,增强了“原理”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