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育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
灌输性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哲学,虽然主体性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教育的主体性、能动性,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育往往变成单向的主体性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被大大削弱。而启发性教育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这种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以主体间性为特征的哲学思想,即主体间性哲学。
1.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概念,由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胡塞尔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看作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研究,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主体之间通过交互对话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因此主体间性的基本特征是:对话性与开放性、沟通性与交互性、非构成性(非认识性)与实践性、共在性与现实性。[56]传统的主体性哲学是遵循主客二元论思维范式,认为自我是主体,外在的一切都是客体,采用这种哲学思想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会导致人与物(自然)的关系恶化,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会造成人与人的关系紧张。为了化解这种矛盾和紧张,主体间性强调人与人是一种共在的关系,“此在本质上是共在,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他人只能在一种共在中而且只能为一种共存而存在”[57]。这里并没有否定人的主体性,人只是回归了一种本真状态,与他人进入一种“共生性”的状态。这种“共生”不是“限于内部和睦的共存共荣”,而是“相互承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自由活动和参与的机会,积极地建立起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结合”[58]。
西方哲学家、思想家对主体间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可分为认识论、存在论和实践论等方面。其一,胡塞尔是侧重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角度来研究主体间性,强调自我与他人的意义相通性。他通过“移情”和“共同经验”,使认识从“自我”走向“他人”,把他人纳入认识之中,从而实现由“我思”到“我们思”的过渡。胡塞尔认为,“主体间的世界是主体间经验的派生物,它是以移情为中介的”[59],“我”通过“移情”产生“共同经验”来说明他人的存在。胡塞尔运用的方法是理解,而这种“理解”不同于科学认识,它强调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交往关系,两者有一种意义的相通,从而生成了新的视界。其二,海德格尔是主体间性存在论的代表。在海德格尔看来,自我与他人本来就存在于世界上,“此在的世界就是共同的世界”“此在本质上是共在”,所以“共在在生存论上规定着此在”[60]。在现实世界中,主体看似“独立”的活动,其实借助着人类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劳动工具来展开。其三,马克思是把主体间性建立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的。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主体间的联合活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把“主体—客体”作为交往的一个环节,内在地统一起“主体—客体”“主体—主体”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主体—客体—主体”的新型关系[61]。由于马克思引入“客体”,使他的观点不同于现代西方哲学家限于精神交往、语言交往的范围,而走向了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更为广阔的主体间性范畴。总之,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平等往来,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2.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从而使教育有了一种全新的阐述视角。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活动。在西方,教育(education)是从拉丁语“educere”演变而来的,本义是“引出”,所以教育本来就不是一种灌输性活动,而是一个不断启发、引出的动态过程。在我国,根据《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强调的是教育要上下联动、使人为善。教育起源于生活,雅斯贝尔斯据此提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启迪其自由的天性”[62]。
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尚无准确的定义。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的,两者都是主体,并且是复数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关系[63]。具体来说,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共在,受教育者不是教育者改造的对象,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跟教育者一样有灵魂、有思想的主体,理应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并且在这种教育中,教育者不是单纯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思想道德知识,而是相互理解、将心比心,进行感情的交流和爱的传递。另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两者进行对话、交流、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实现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这些活动是双向的,而不是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那种单向的活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体间性教育实际上就是启发性教育,这种教育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现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在当前我们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不断去除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教育理论,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