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讲授建议
毫无疑问,“原理”课程的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最终落脚点只可能是课堂。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教师参考。
(一)集体备课,充分准备
任何一个高校都有一支不小的“原理”课程教师队伍,把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问题提交集体备课,既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知识水准和聪明才智,为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知识呈现和课堂讲授贡献智慧,也有利于统一知识点、教学安排乃至授课方式。这样能保证课堂教学和整体层面的教学效果。
(二)分散为主,集中辅助
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原理”课程的始终。它是分散的,教师在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和不同的课堂上都可能涉及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分散的。但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既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所包含的,这就为集中讲授和讨论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提供了条件。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在分散讲授为主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时机,集中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把分散和集中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教学效果。
(三)引导为主,加强互动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法。运用在理论和方法中存在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对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会和应用这种统一来分析解答理论和现实问题,很有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知识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的批判性的一面、建设性的一面以及两者的统一。这种教学要求无法用简单的知识灌输来完成,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追随教师的思维来思考,那么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多互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或者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授课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方法,每个教师都可能有相对适合自己以及适合自己班上学生的授课方式,并且能够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注释】
[1]正因为书报检查令,该文未能在《德国年鉴》上发表,于1843年2月在瑞士出版的《德国现代哲学和政论界轶文集》第1卷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