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理”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必要性
(一)“原理”教学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在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类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公开的手段和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开展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教授,通过正面的课堂教育向受教育者讲授知识,使其掌握知识的结构、层次和内容,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明确目的和详细计划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高校的“原理”课教学工作在总体上依然是以显性教育方法进行。
虽然“原理”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必须、必要的,但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关注。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显性灌输教育在“原理”课程中的运用有许多问题,显性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依然存在许多缺陷。第一,其教育方式呆板、机械。以显性方式进行的“原理”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识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以灌输方式进行的教育。这有时会导致教学枯燥乏味,不能给受教育者带来愉悦感,不能有效引导受教育者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等。第二,其教育效果不持久。显性教育方式虽然见效快,但失效也快,教育者能在短时间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详细地转述给受教育者,但受教育者本身并没有产生发自内心的共情、通感,内心深处缺乏认可,这样就会导致“原理”课教学工作最终变成一种应试教育,随着考试的结束,其教学效果也逐渐消失。第三,其教学内容高度抽象,脱离实践。现行的“原理”课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向受教育者讲授的是一些高度概念化、抽象化的原则、观念、政策等,然而这些原则、观念、政策等如果远离了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就会变成空洞的概念性知识,成为没有鲜活内容的“口号”,不能在实践活动中被运用,“原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第四,“原理”课教学考核不能达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同国家政策、体会时代精神、提高道德素质,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然而掌握了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生,或许可以很好地阐述理论,取得较高的考试分数,却不一定能够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原理”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考试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第五,其教育形式容易让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潜移默化的无痕教育可以弥补思政课灌输式教育的缺陷。现在“原理”课教学是以“我讲你听”的形式呈现的,教育的目的与动机明显,受教育者容易产生不自由感,对教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学甚至可能起反作用,与最初的教育目的相背离。因此在当前,正确看待“原理”显性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改良“原理”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原理”教学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原理”教学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言的,指的是在“原理”课教学过程及其他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运用隐性教育方法,注重对潜在教育资源的不定性设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获得“原理”的思想内容、价值观。这种教育方式并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通过隐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渗透、潜藏在受教育者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硬件设施及各项制度中。“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显明的教育目的和确切的教育方向,它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的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学习、理解、认同“原理”课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情感,并使之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行为标准,从而达到实际的教育效果。这样受教育者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将“原理”课的内容消化,使之成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加以巩固,从而实现自我再教育,维持长期效果。
当然,“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就是教育周期长和教育效果不可测。隐性教育有持久性的特点,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型的,是暗示性的、非强迫的,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环境氛围熏染,可能伴随受教育者从幼儿到成年的整个成长过程。或者说隐性教育本来就没有时间限制,因为无法判断其什么时候可以感化受教育者,所以整个教育周期非常漫长,故而“原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另外,“原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不可测的问题。隐性教育的教育效果在实施早期是不可控、不可预测的,隐性教育的持久性决定了教育效果的最终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十几年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教育效果来。由于“原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及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其载体中不能出现明显的“原理”思想内容的特征,因此在“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没有明确呈现出来前,很难对其设计效果下判断;加之其教育效果产生的周期十分漫长,这就造成了“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测的问题。
而且,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任何资源作为载体来隐蔽地进行教育活动,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教育方法,采取的教育手段多种多样,这就导致最终“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也是由多种因素的合力造成的。这样一来,一些因素如外来信息或不可控的社会氛围同样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可能使教育效果偏离起初的设计目的甚至与之背道而驰。这种影响有时十分不容易被检测、判定出来,在庞杂的隐藏教育因素的干扰下,塑造一个持久的、具有稳定引导方向的“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或氛围也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同样难以将单纯的“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的隐性教学形式作为“原理”课教学的主要方式。
(三)“原理”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必要性
当下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原理”课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更多地采取隐蔽的方式进行,将隐性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之与显性教育结合,这是进行当代大学生“原理”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原理”课程长期以显性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式,在以往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但是由于时代的改变,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践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教育者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和改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新一代年轻人的观念培养和思想品德建设,各高校都将工作重点放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逐渐增加了思政课课时,大幅提高了思政课所占学分,开展党课、团课的频率增加了,各式各样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学术讲座更是层出不穷。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思政课在数量上的增加并没有使学生的思想境界产生质的提高;相反,其教育措施流于形式、教育内容机械空洞,学生无法产生发自内心的共鸣。流于形式、趋于功利是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渐渐出现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流通越来越便捷,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也不断增强,思政课在数量上的上升趋势使部分学生对硬式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反作用。
综上,当前高校教育者虽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教学改革并没有跟上新时代教育工作背景的变化速度,仍然延续传统课堂灌输式教育方法,将教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空间局限于课堂。许多教育者通过课堂上讲授单一、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知识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原理”课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即使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也存在着内容机械僵化、教育者态度严肃强硬等问题,无法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原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暗示、渗透的方法,隐蔽地达到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同感;可以弥补显性教育的劣势,减弱受教育者排斥、抗拒的逆反心理。而“原理”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指明方向,修正其中所存在的教育目的指向不清、教育效果预期困难的缺陷。因此,在高校“原理”课教学中,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割裂开来或单独运用都是错误的,显性教育不能代替隐性教育,隐性教育也不能代替显性教育;同时,既不能夸大显性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夸大隐性教育的作用,要使两者发挥积极的效果,就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