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任何实践都需要原则,“原理”课程教学中关于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实践亦当如是。有鉴于具体的教学经历,我们提出以下三种原则。
(一)问题导向原则
所谓问题导向原则,就是在“原理”课程(当然也可以包括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坚持从课程内容的内部延展出适应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的问题,让他们置身于困惑以及解惑的情境中,并以此情境作为契机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独立思考,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获取与价值选择两重的主体化。此原则下的教学实践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引入问题、设置问题、引导探讨、辩证诠释,学生们则需要理解问题、熟悉问题、参与讨论、给予解释。通常,一个穿透力强、关联度高、参与性好的问题不仅需要教师表现出熟练导入问题和辩证诠释的技能,还需要学生调度出应对问题的热情。教师引入和设置问题时不应天马行空,也不该亦步亦趋地屈服于课程内容,而应当在深刻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意志和诉求后,开发和设置能够较好表达出“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的问题,即使部分问题的边界已经超出了表面上的课程内容。换言之,问题导向就是思想教育意志导向,而非其他纯知识问题导向。从问题的选择和设置开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就已经开始以潜在的、隐性的、嵌入式的方式植入问题之中。而问题一旦进入讨论之中,那么这些潜在的、隐性的价值观会成为问题探讨的边界和框架,自动渗入问题讨论参与者的意识状态中,成为知识化探讨问题的底色和原料。
而对学生而言,其被动获取知识的姿态在问题的“逼迫”下将会因此变成主动应对问题困境的求胜心理。学生很难再像以往一般在课堂一角,惬意地畅游于或有或无的学习意境之中,而需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辨能力创造性地给出适应自身知识水平、情绪状态和价值需求的问题处置方案。在此过程中,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三种能力——有效调用原有知识的能力、明确表达自我价值态度的能力、有逻辑地统合价值表达与知识运用的能力。换言之,在原有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在教育者的潜意识中学生往往被视为一张白纸,教师则如同执笔的书画者,或肆意或无奈地参与到书画白纸的伟大事业中。虽然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这种方式的弊端与危害,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强大惯性,教育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变得“畏首畏尾”,进展缓慢。当然,这也说明任何的改变都是困难的,需要付出必要的成本。在问题导向原则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包容。大学生因为年轻,所以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会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允许学生在自由讨论期间就重大社会问题发表个人意见,并就一些热门话题发表评论或进行辩论,这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思想共鸣,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紧扣现实原则
所谓紧扣现实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讲解和价值观的传递都不可能远离现实,甚至在大多数时候是服务现实、解释现实的。毋庸讳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带着极其厚重的现实感,其价值观的表达也弥漫着现实的味道。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语言来说,就是“一切物质生产实践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生活”[42]。“原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和价值表达亦如此。“原理”教学无法彻底脱离现实生活,其知识来自现实生活,其价值在于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故其本身是社会存在(或曰现实生活)在意识形态领域(或曰文化知识)的内映射,是现实生活知识化和价值化的表现。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遵循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总方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里明确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宗旨就是服务于中国本土的现实生活(包括现实政治、现实制度、现实道德、现实文化、现实法律、现实价值观等)。
如何在“原理”教学中紧扣现实生活呢?这自然回归到“原理”教学应有的特性和流程中。“原理”教学的特性就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开展的集知识、文化和价值为一体的教育。其中极重要的现实基础就是对党的意志的理解与落实,也就是在“原理”教学中将党的意志进行知识化表达和传递。不难发现,党的意志就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就现实生活而言,这种价值观需要知识化,或者说需要以知识形态表达出特定的价值观。就此特性而言,紧扣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就应该是以知识化的形态挖掘、揭示、诠释与表达出包含在现实生活中的执政党的意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流程包括制作教材讲义、直接或间接讲授、课后评价反馈等。首先,教材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应予以重视,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载体和基础。因此,教材与讲义的内容不宜过度理论化,需要兼顾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与解释。简言之,教材与讲义宜以知识为基础融通现实,以此达到在知识与经验中贯彻执政党的意志与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其次,讲授环节需要教师结合现实经验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建构。在此过程中,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教师对现实经验的选择和解释。对现实经验进行选择时需要教师充分、深刻地领会党的意志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选出可供教师进行知识阐释的现实经验。而对现实经验的解释体现了教师对知识应用与表达党的意志的价值取向的结合。
总而言之,紧扣现实生活的原则具有以下两层意义:
①现实生活是价值与知识的源泉,所以回归现实生活既可以融合或分离价值与知识,也可以检验价值与知识的效用。知识不是对现实生活的背叛,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形式超越与概念抽象;价值不是高悬现实生活之上的,而是作为精神表现孕育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原理”教学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最佳土壤就应该是人的周遭生活。教师若能对现实生活拥有恰当的领会,就必然能够让“原理”教学中的知识遭遇价值,让价值撞见知识,两者不是无法缓和的冲突,而是最终将形成矛盾的统一体。
②现实生活不仅包裹着“原理”教学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还围绕着“原理”教学的制作者,因此,若我们脱离现实生活,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何被制定、为何要学习、为何要传播等问题。我们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去领会制定的意志、学习的价值和传播的意义。无疑,这里的制定、学习和传播不可能是个体化和具有特殊性的,而是知识化和具有广泛性的。因此,紧扣现实生活的原则不是一个无意义和非必要的前提,而是基于“原理”教学的特性和使命所表达出的应有的要求。
(三)志趣培养原则
志趣培养的原则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原理”教学)既非硬性的政治教育又非纯粹的知识学习的前提下,讨论如何让学生对“原理”教学表现出足够的学习兴趣。换言之,志趣培养原则是为了让学生在党的意志和价值观下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以及在纯粹的知识学习中熏染党的意志和价值观。
志趣培养原则是如何体现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呢?首先,志趣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所以志趣养成就是价值观建设。然而志趣与愿望、欲望等不同,它不仅需要意志的认同与兴趣的加持,还需要理性的支撑和知识的巩固。换言之,通常的愿望和欲望等仅仅是偶发性的个人心理活动,志趣则是持续性的理性心理,需要知识不断加以确信和巩固。志趣培养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方式与现实途径。思考人生价值就是确立价值观,也就突显了“原理”教学的价值性面向。同时,讨论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与现实途径就需要知识的参与和理性的运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原理”教学)的知识性面向。因此,就志趣培养而言,“原理”教学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志趣千差万别,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各自的志趣,无论是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身,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抑或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拓进取,又或是为个人幸福努力拼搏,不一而足。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志趣,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志趣引入学生的心灵与意志中。这里就需要教师将知识的力量作为船桨,将学生从世俗生活的欲望之海中引渡到高尚志趣的理想王国,比如历史知识、道德知识等的多样化运用。就历史知识的运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等;近代革命实践中有“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传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李大钊),“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周恩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杨开慧),等等;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们的生活缺乏功力,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华罗庚)……这些名句与历史人物都可以成为激励学生确立志趣的动力或诱因。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以及凝固于他们身上的历史知识就像橱窗里造型时尚、色彩明艳、款式各异的服饰吸引路人一般,悄然诱导着学生在心里种下高尚志趣之种,等待着实践的浇灌。就道德知识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原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理性地讨论应该做什么、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应该做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自然会调动出学生理性的创造力和建构力,同时以此做好道德实践的知、情、意的准备。
再者,志趣培养原则不只停留在精神追求和知识理解的层面,还需要学生将这种追求和理解通过实践表达出来。正如马克思所主张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志趣培养不是为了制造、谈论志趣的知识与技艺,而是为了让深植于心的志趣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要达成这般效果,我们不仅应当期待学生发挥自主创造力与自我实现力,还应当强调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要善于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精神实质,运用正确的规律和设计原则方法彰显教学内容的核心,增强学生正确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易言之,学生在志趣培养原则下所应当体现出的积极行为就是志趣的确立与现实化;而教师在此原则下应该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则是以知识为堤坝,引导价值之流渗入学生之心田。这里表达的就是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成为价值表达的引路者和护航人;而教师将价值存入知识的“骨髓”中,成为学生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