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知识呈现

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知识呈现

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理”教学的始终,无法以列举的方式穷尽,且每一位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在思路和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这里结合教材结构和内容脉络,列举典型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的知识呈现。

①在讲述哲学基本问题时,批判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讲授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存在与思维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时,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介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的哲学形态。这时,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亮相。如果不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区别,就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在这一论证过程中,就需要对唯心主义和过去的唯物主义特别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作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正是在这种批判中建立起来的。

②在讲述唯物辩证法时,批判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把黑格尔颠倒了的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而确立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一种唯心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规律,否认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否认辩证法的规律来源于客观世界。如果不批判唯心辩证法,就可能无法区别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因为它们在形式上有很多相同点。在阐述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时,还必须批判形而上学的、机械的方法论,只有在这种对比中才能凸显辩证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③在讲述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批判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基于实践的认识论,正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局限性和无限性以及实践所决定的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决定了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而真理的相对主义或绝对主义都只强调真理某一方面的特征,在原理和方法论上都存在缺陷和错误,对真理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批判,是一条证成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的理想途径,容易被学生理解。

④在讲述唯物史观时,批判唯心史观特别是英雄史观。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唯心史观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英雄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伟大人物决定的,宗教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上帝决定的。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英雄史观具有不小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批判唯心史观特别是英雄史观,就会削弱唯物史观的说服力,影响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

⑤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的《资本论》已经被解读为一门政治经济学课程,拥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构。但是,教师绝不能仅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客观的课程知识来讲授。研究政治经济学不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揭示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无法克服的,矛盾的激化最终必然导致社会革命,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到来。如果离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去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就会本末倒置。

⑥从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马克思被誉为资本主义的“大救星”,正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使资本主义不断调整其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延缓其灭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不仅不能推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反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规律在起作用的体现。正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调整,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而这种调整不是无限的,它必然受制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

⑦从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看待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在讲授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无法回避的内容。毋庸讳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是它并不是无法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解释的,反而是再次用历史事实诠释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东欧和苏联未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或者维持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其挫败的根本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应包含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⑧在讲授共产主义时批判乌托邦主义。乌托邦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具有不可实现的特征。但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共产主义依据的不是人类的美好愿景,也不是诸如人类追求“善”的伦理结果,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社会不断地走向更好的形态,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是一个进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的进程。所以,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而是必然会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