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内涵

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内涵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知识和情感双向互动的两个“异质主体”,思政课教学表现为教师的教学主导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交融互进:知识传递、价值塑造、素质提升由教师来主导,而知识的完整建构、理论的深入掌握与正确三观的养成都是学生这个主体在学习中升华、内省中完善、自律中养成、实践中锤炼的结果。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给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合理的角色定位,“厚此薄彼”是教学的误区。利用主导性激发主体性、让主体性贴近主导性,二者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切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也是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

(一)主导性的内涵

主导性,顾名思义,“主”即事物主要的、重要的方面,从矛盾的视角来看,则表现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导”强调的是引导、开导和传导的内蕴。主导性更注重的是功能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了教学的“主导性”角色,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根本的职能定位。教师的主导性可以解释为一种指导和教导的功能,是教师通过真理的力量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内涵具体表现在:第一,作为课堂首要的组织管理者,教师要在整体上调控好教学过程。首先必须依据国家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新时代的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时事热点,制订教学计划、目标等。教师要在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学生基础的情况下,做好课前准备,实时更新教案和课件。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性作用的条件下,在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课堂节奏,把握好课堂的整体形态,灵活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教师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偏离课程内容、没有控制好课堂节奏,那么教师的主导性功能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整个课堂也会从总体上偏离教学目标。

第二,教师应当主动、积极地推进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深化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要让学生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问题的答案明晰化。针对课程中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教师通过使用有助于教学拓展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才能真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在正确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点的引领下养成完整健康的人格。

第三,若学生出现了思想上或行为上的偏差,教师有必要且必须采取适度的方式进行规范、评价及纠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学生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快捷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其难免被纷繁复杂、激荡的社会思潮迷惑。学生所受的这样的影响极有可能在课堂上反馈出来,干扰正常的行课秩序,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时,教师必须予以积极有效的启发引导,做好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纠错工作,让思政课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

(二)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在哲学意义上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性特指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行为意识,表现为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最集中、最鲜明的品格。主体性表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是处于某种环境的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我整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扮演学习主体性这一角色。主体性强调的是学生具备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践行学习所得,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及道德品质。

教育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人改造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其最终落脚点应在“人”本身。教育者面向的是人,受教育者是具有独立思想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主体,所以受教育者也会根据现实需要和主观判断来选择是否吸收或者过滤教育者传递的信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作用于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这一客体。思政课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是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抓手。这特有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思政课教学除了让学生展开理论学习之外,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使学生不断反思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其强调的是丰富学生对社会政治和道德规范的认知,加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其是对政治和文化的社会传承过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应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吸收和积极探索知识,侧重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革命。学生自发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