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原理”课程的价值性,不同学者提供了不同说法。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强化价值引领,‘能够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的属性”[1]。另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属性”[2]。也有学者提出,“所谓价值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价值引导的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3]。还有学者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既表现为阶级性,又体现出服务性。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代表的是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的思想,又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由此可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理”课程的价值性自然也应该体现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性以及为党和国家、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服务性。
何谓“原理”课程的知识性呢?有学者认为,“所谓知识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知识传授的作用,立足学科背景,结合课程教材,将系统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师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传递”[5]。也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之上。[6]另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必须表现出课程需要“具有的讲述、传播、发展并使教育对象接收、理解、建构特定知识体系的属性”[7]。也有学者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是指课程所传递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等内容。[8]由此可知,“原理”课程的知识性应该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所包含的诸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特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