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内容层面
当前,新问题、新情况大量涌现,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不断增强,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教育生活化,丰富和创新教育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界的一股潮流,最先提出“生活世界”的是胡塞尔。“生活世界”是通往先验现象学的通道,在生活世界中,“作为一个个人活着就是生活在社会的框架之中,在其中我和我们都一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这个共同体作为一个世界而为我们共同拥有”[73]。后来,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与日常生活语言相关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提出了与交往行为相关的生活世界,他们往往把生活世界的本质和起源归结于主观。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以实践为纽带,把人的现实活动与主观活动统一起来,从而真正实现了人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应该是人的生命的展开过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动与被动的统一是以交往实践的形式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教条,而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74]。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是本体性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世界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根基。
“原理”课教学的生活化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立足于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抛弃那种崇尚“高、大、全”的“圣人教育”模式,其目标必须回归现实生活,应以培养具有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在谈《资本论》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述马克思当年在伦敦的窘迫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即便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仍然摆脱不了日常生活里油盐酱醋等琐碎事务的困扰,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困顿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多取材于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上和方向上的合理性,保证思想道德规范充满生命气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在讲到教材的导论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入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与具有代表性的名人的婚姻作对比,对学生进行正向的价值观、人生观、婚恋观教育。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渗透对生活世界的体验。体验是一种人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活动,受教育者只有从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其思想品德才能真正形成[75]。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和促成受教育者参观当地的革命遗迹、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等,观看相关视频,阅读红色基因相关资料,引用相关事例等,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原理”课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原理”课的本土性和亲近感,让受教育者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有所思考、感受和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