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性理论的内涵
灌输,即输送、注入。马克思主义灌输,是灌输主体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对灌输客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先进文化和党的大政方针,灌输客体能放弃原来的落后思想,接受新思想的洗礼。灌输性理论是对这一实践活动的归纳与总结,主要包括灌输的必要性、灌输的内容、灌输的方法和灌输的过程。
1.灌输的必要性
由于受到自身知识背景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知识是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片面的,由此产生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落后的。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灌输性理论,使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体系,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如列宁引用的卡·考茨基的一段十分正确而重要的话:社会主义意识不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的,而是由外到内深入到无产阶级的思想中的[1]。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灌输和发展,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工人阶级,从而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2.灌输的内容
虽然“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因此,对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的内容就是先进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社会理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健全这一体系的目的就是推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灌输的方法
为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倒退倾向》中提出理论灌输应该因材施教,主张根据俄国工人阶级政治觉悟水平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法。对政治觉悟较高的工人,应重点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要讲述世界范围内的民主策略、政治、理论问题;而对政治觉悟较低的工人,则重点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要加强对他们的合法教育。可见,灌输理论不能是一味地强调外部灌输,而是要把理论宣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强调群众的理解吸收、灵活运用,也就是要努力做到外部灌输与内在消化相统一。当前,我们要完善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等制度机制,建设和用好诸如“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往深、往实、往心里走。
4.灌输的过程
灌输是某些社会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和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特定客体传达特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使客体的思想意识朝着主体预期的方向发展。可见,主体、客体、媒介载体和特定内容是灌输过程的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一个灌输过程的闭合环。灌输过程也是灌输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往学者在研究灌输理论和灌输过程时,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而实际上,剖析灌输主体、客体的立场和需求变化、媒介载体更新对于灌输方式方法的影响、灌输基本内容的调整变化才应是研究灌输理论创新发展路径的重点。因此,当下我们应融合资源、创新载体,适应对象化、分众化和差异化趋势,建立健全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工作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