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观点差异程度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满足的特定教育要求的程度,可以把“原理”教学有效性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受教育者依从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要求,并按其要求展开行动。
②受教育者认同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信息。
③受教育者内化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信息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朝着教育者和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
“原理”教学的有效性的三个层次都建立在同一个前提之下,即受教育者能够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并愿意尝试改变以往观点。但在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受教育者原有的观点和教育者所赞成的观点之间的差异与“原理”教学的有效性的关系是什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讲授的观点究竟应该迎合学生已有的观点呢,还是要跟学生的观点拉开差距?或者说,教师讲授的观点与学生已有的观点之间,究竟是差距越小越好,还是越大越好?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了解一下这样的推论:
①人们都强烈希望自己永远正确,即观点正确,行为理智。
②当有人反对我们时,我们感到极不舒服。
③反对的观点与我们原有的观点的差异越大,我们就越不舒服。
在“原理”教学过程中以上推论仍然成立,那么,受教育者应怎样减少“不舒服”呢?通常有如下方法可以用:一是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二是通过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来寻求对自己最初观点的支持,从而无视教育者的观点;三是劝导教育者改变观点;四是把教育者看作愚蠢的、不道德的,从而使其观点归于无效。
在“原理”教学的实践中,第三种方法通常无效,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和地位上不对等。第四种方法是否奏效取决于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可信度,如果教育者的信誉度高,这种方法就不奏效;如果教育者的信誉度低,这种方法就奏效。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誉度一般不会太低(也不应当太低),所以受教育者常采用的是第一和第二种方法。但是,第二种方法受时间、空间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因而其不是经常有效,第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所提问题的答案:当教育者的信誉度很高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观点分歧越大,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因此,在“原理”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如果教师所讲内容有理有据,而且学生认可教师的人品,那么教师应旗帜鲜明地捍卫自己的观点,绝不要害怕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的已有观点差距太大——观点差异越大,改变看法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教师本身没有吃透所讲的内容,而且其在学生心目中的道德形象不高,那么教师与学生的观点差异越大,学生越不容易改变看法,因为学生可能从心里将教师贬斥为愚蠢、无知的人甚至骗子,从而消除因观点差异而产生的不安。此时,学生反而有受骗感。[12]需要重点注意的是,为了缩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观点差异,“原理”教学必须避免回到只注重“灌输式”教学(或称“填鸭式”教学)方法上。这种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灌输”知识——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尽管这种教育模式有时能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但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容易导致学生长期压抑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难以达到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