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内涵

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内涵

什么是理论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理论源自实践,但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意味着普遍性,拥有超出实践之处。在古代的西方,理论具有永恒性,指向永恒的存在者,而非现实之中的可变之物。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理论无疑具有康德式的相似地位。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视域之内,理论性具有独特的色彩。它既不同于哲学上的“理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说法”。理论性不再具有往昔理论的永恒性,也清除了一般说法的暂时性,指向了实践。如果说理论性具有超越性,那么这种超越性是局限在实践之内的。同时,理论性必然保有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一特性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特征,理论与实践的二元性使理论分离于实践。

什么是实践性?实践性也与理论性一样,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性为第一性的存在。而在现代社会,社会性大生产可以视为真正的行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人类的一切问题在于社会性的真正行动。这一视角与传统的定义截然不同。康德对实践的解释限制在道德之内,这其实大大限制了实践的范围。尽管康德的解释针对的是现代世界普遍的道德衰退,但是就实践本身而言,其必然包含人类的社会性活动,而道德生活仅仅是人类诸多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