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内涵

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内涵

“批判”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中的意思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批判性可以理解为一种理论具有批判的立场和批判的内容,或者说批判的立场和内容是一种理论的重要特征。批判和批判性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批判是针对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批判,因此对象性是批判和批判性的首要特征,批判是有对象的、有靶子的,通常这个对象是错误的;此外,批判是在分析对象的错误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否定,所以批判不是情感上的厌恶,也不是信仰上的冲突,批判是通过理性分析实现的。

“原理”的批判性既指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也指向“原理”课程的批判性,两者是统一的。“原理”课程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是既定的,而“原理”课程的批判性是针对课程讲授提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重要内容,从接下来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了很多错误观点,可以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处能发现对错误理论的批判,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的历史。在“原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的批判,指的是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批判相关的错误理论、思潮以及现实中的不当言论和行为。

“建设”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建设性无疑是指一种创新的特征。“原理”的建设性既指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性,也指向“原理”课程的建设性。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其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与以往的哲学有着重要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发展出新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添砖加瓦,这是典型的、一脉相承的理论建设过程且是一个还在路上的建设过程。“原理”课程的建设性主要表现为其肩负的意识形态教育任务,其承担着为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培育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