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方式层面
当前时代变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除了要不断更新具体的教育方法之外,还要创新教育方式,强调科学性、艺术性并重,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是外在灌输与启发疏导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当前思想舆论领域有红色、黑色和灰色三个地带,对红色地带要坚守,对黑色地带要敢于亮剑,对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地争取[76]。
因此在当前激荡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背景下,强调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灌输性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非常必要。“原理”课的教师要认真踏实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同时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任何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好的成效,必须让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吸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地位,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诉求,引导他们既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又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在讲到“原理”课哲学部分的矛盾、真理等理论时,教师应该多举一些事例、引入一些图片,把深奥的哲学原理讲明白,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
另外,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就是教育者在特定的地点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直接向受教育者传达教育内容,如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显性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是统一的,针对性强、对象明确、见效快,但是也容易让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原理”课的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课堂时间,精讲、深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讲授给学生。相对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教育者的权威性,从而使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原理”课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介(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传播媒体),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上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知识的传输、教育,教育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效果更持久;相关内容的影视作品、歌舞、读书会、演讲、体育活动、参观访问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可进行的隐形教育的重要方式。此外,隐性教育强调教育要与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可以文化熏陶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网站、设立红色文化长廊等。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性教育理论。这种灌输性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在其政治立场上,采用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成体系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与思想交锋中逐渐形成的,曾经在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取得重大成就。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前人民主体意识觉醒,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路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灌输性教育由于方法简单直接而往往被误用,常被视作一种生硬的外在施压方法而加以否定,因而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而启发性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平等,主张教育应回归日常生活,重视教育的潜移默化,可以有效化解灌输性教育的困境。因此,面对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灌输性教育,又要引入启发性教育,让两者相互补充,更好地提高“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魂育人。
【注释】
[1]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9-59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4.
[6]同注1,28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3.
[8]王学东.略谈考茨基“灌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J].国际共运史研究,1988(2):125.
[9]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10]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
[11]同注1,141.
[12]同注1,271.
[13]同注1,317.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4.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31.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19]同注1,106.
[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21]同注2,481.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
[2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5-126.
[2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8.
[26]同注3,123.
[2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4.
[28]同注1,128.
[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6.
[30]同注1,323.
[31]同注1,324.
[3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3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35]同注1,96.
[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37]同注3,147.
[38]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万俊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39]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70.
[4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
[41]同注3,160.
[42]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307.
[43]同注1,344.
[44]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31.
[45]周保松.自由人的平等政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33.
[46]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
[47]胡河宁.组织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2.
[48]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99.
[4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50]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2.
[51]苏令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150.
[52]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1.
[53]曹长德.启发式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30.
[5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5.
[5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8.
[56]苏令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60.
[5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40.
[58]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M].卞崇道,刘荣,周秀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20.
[59]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观域与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3.
[6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40.
[61]苏令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64.
[6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63]同注2,71.
[64]曹长德.启发式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69.
[65]曹长德.启发式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76-77.
[66]同注1,82.
[67]曹长德.启发式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91.
[6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4.
[6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5.
[70]同注1,173.
[71]同注1,172.
[7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3.
[73]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
[7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75]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58.
[7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8.